馬歇爾特別關注收入分配和貧困問題。他把貧困問題歸因於勞動市場。在勞動市場裏,非技術性勞動的供給由馬爾薩斯的人口法則所決定,即工資水平上升時,人口增加,從而勞動供給也增加。但對非技術性勞動的需求卻因為機械化而持續減少。供給與需求這兩種力量使非技術性勞動的工資維持在相當低的水平。缺乏技能和談判力量的工人隻會得到較低的工資,這導致窮人的健康和教育水平無法提高,他們的兒女也會有同樣的遭遇。馬歇爾把解決貧困的希望寄托於教育,他主張限製非技術工人的家庭規模和建立累進稅製度,但不主張設立最低工資保障和工會。在宏觀經濟學方麵,馬歇爾采用了購買力平價的概念來解釋不同國家貨幣之間的彙率。
馬歇爾的最主要著作是1890年出版的《經濟學原理》。該書在西方經濟學界被公認為劃時代的著作,該書所闡述的經濟學說被看作是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繼續和發展。在西方經濟學中以馬歇爾為核心而形成的新古典學派在長達40年的時間裏一直占據著支配地位。馬歇爾經濟學說的核心是均衡價格論,而《經濟學原理》正是對均衡價格論的論證和引申。他認為,市場價格決定於供、需雙方的力量均衡,猶如剪刀的兩翼,是同時起作用的。
這部著作的出版,不僅使他本人聲名顯赫,而且連同他的門徒也備受青睞。由於他們先後長期在劍橋大學任教,故被稱為劍橋學派,馬歇爾是劍橋學派的創始人。他的門徒中有名的有庇古、羅伯遜和凱恩斯。劍橋學派又被稱為“新古典學派”。這是因為,資產階級經濟學家把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看作與亞當·斯密的《國富論》,李嘉圖的《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等齊名的劃時代著作,是對古典經濟學的繼續和發展。因此,馬歇爾被稱作“新古典學派”的奠基者和主要代表。
馬歇爾在經濟學領域中最成功之處在於他的折中和綜合。他的整個經濟學體係中真正創新的觀點不是很多。主要體現在方法論上“連續原理”為基礎的個體分析和需求供給理論中的“彈性概念”,而其他觀點主要是對以前經濟學家的經濟學說的繼承和發揚。當然,他在自身所處的那個時代各個學派的爭論中得到了許多好處,這些爭論不但激發了他個人智慧的火花,更為他作一次大的綜合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因此,了解馬歇爾時代的各個經濟學派的觀點對於理解馬歇爾所作的折中和綜合是很有必要的。
凱恩斯革命——約翰·梅納德·凱恩斯
約翰·梅納德·凱恩斯,英國經濟學家,因開創了所謂經濟學的“凱恩斯革命”而稱著於世。1883年6月5日他生於英格蘭的劍橋,14歲以獎學金入伊頓公學主修數學,曾獲托姆林獎金。畢業後,他以數學及古典文學獎學金入學劍橋大學國王學院。1905年畢業,獲劍橋文學碩士學位。之後他又留在劍橋一年,師從馬歇爾和庇古攻讀經濟學,以準備英國文官考試,並於1906年以第二名的成績通過文官考試,入選印度事務部。任職期間,為其第一部經濟著作《印度通貨與金融》作了大量研究準備工作。1908年他辭去印度事務部職務,回劍橋任經濟學講師至1915年。其間1909年以一篇概率論論文入選劍橋大學國王學院院士;另以一篇關於指數的論文獲亞當·斯密獎。概率論論文後稍經補充,於1921年以《概率論》為書名出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不久,他應征入英國財政部,主管外彙管製、美國貸款等對外財務工作。1919年初他作為英國財政部首席代表出席巴黎和會。同年6月,他因對賠償委員會有關德國戰敗賠償及其疆界方麵的建議憤然不平,辭去和會代表職務,複歸劍橋大學任教。不久表明其對德國賠償問題所持看法的《和平的經濟後果》一書出版,引起歐洲、英國及美國各界人士的大爭論,使其一時成為歐洲經濟複興問題的核心人物。在任教同時,他不僅撰寫了大量經濟學文章並擔任皇家學院總務長。1921~1938年任“全國互助人壽保險公司”董事長期間,其對股東的年度報告一直為金融界人士必讀而且是搶先收聽的新聞。他在1940年出任財政部顧問,參與戰時各項財政金融問題的決策,在他的倡議下,英國政府開始編製國民收入統計,使國家經濟政策擬訂有了必要的工具。1944年7月他率英國政府代表團出席布雷頓森林會議,並成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國際複興與開發銀行(世界銀行)的英國理事。在1946年3月召開的這兩個組織的第一次會議上,他當選為世界銀行第一任總裁。返回英國不久,他因心髒病突發於1946年4月21日在索塞克斯家中逝世。因其深厚學術造詣,曾長期擔任《經濟學雜誌》主編和英國皇家經濟學會會長,1929年被選為英國科學院院士,1942年晉封為勳爵,1946年劍橋大學授予其科學博士學位。
凱恩斯原是一個自由貿易論著,直至20年代末仍信奉傳統的自由貿易理論,認為保護主義對於國內的經濟繁榮與就業增長一無可取。甚至1929年同瑞典經濟學家俄林就德國賠款問題論戰時,他還堅持國際收支差額會通過國內外物價水平的變動,自動恢複平衡。1929年經濟危機爆發後,他感覺到傳統的經濟理論不符合現實,必須加以突破,於是便有了1933年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以後簡稱《通論》),《通論》出版時,凱恩斯一反過去的立場,轉而強調貿易差額對國民收入的影響,相信保護政策如能帶來貿易順差,必將有利於提高投資水平和擴大就業,最終導致經濟繁榮。凱恩斯主義的理論體係是以解決就業問題為中心,而就業理論的邏輯起點是有效需求原理。其基本觀點是:社會的就業量取決於有效需求,所謂有效需求,是指商品的總供給價格和總需求價格達到均衡時的總需求。當總需求價格大於總供給價格時,社會對商品的需求超過商品的供給,資本家就會增雇工人,擴大生產;反之,總需求價格小於總供給價格時,就會出現供過於求的狀況,資本家或者被迫降價出售商品,或讓一部分商品滯銷,因無法實現其最低利潤而裁減雇員,收縮生產。因此,就業量取決於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均衡點,由於在短期內,生產成本和正常利潤波動不大,因而資本家願意供給的產量不會有很大變動,總供給基本是穩定的。這樣,就業量實際上取決於總需求,這個與總供給相均衡的總需求就是有效需求。
凱恩斯一生對經濟學作出了極大的貢獻,一度被譽為資本主義的“救星”、“戰後繁榮之父”等美稱。毫無疑問,凱恩斯是一個偉大的經濟學家,他敢於打破舊的思想的束縛,承認有非自願失業的存在,首次提出國家幹預經濟的主張,對整個宏觀經濟學的貢獻是極大的。
凱恩斯不僅是經濟學理論上的天才,而且還是位大膽的實踐者。雖然說來容易做來難,但他仍然不顧風險,虧了再賺,畢竟技高一籌,果然名利雙收。
最後,我們用凱恩斯的墓誌銘來緬懷這位偉大的經濟學家:
不用為我悲哀,朋友,千萬不要為我哭泣。
因為,往後我將永遠不必再辛勞。
天堂裏將響徹讚美詩與甜美的音樂,
而我甚至也不再去歌唱。
知識鏈接:
諾貝爾獎
諾貝爾獎是以瑞典著名化學家、工業家、硝化甘油炸藥發明人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1833~1896)的部分遺產作為基金創立的。諾貝爾獎包括金質獎章、證書和獎金。
諾貝爾生於瑞典的斯德哥爾摩。他一生致力於炸藥的研究,在硝化甘油的研究方麵取得了重大成就。他不僅從事理論研究,而且進行工業實踐。他一生共獲得技術發明專利355項,並在歐美等五大洲20個國家開設了約100家公司和工廠,積累了巨額財富。1896年12月10日,諾貝爾在意大利逝世。逝世的前一年,他留下了遺囑。在遺囑中他提出,將部分遺產(3100萬瑞典克朗,當時合920萬美元)作為基金,基金放於低風險的投資,以其每年的利潤和利息分設物理、化學、生理或醫學、文學及和平、經濟學獎六項獎金,授予世界各國在這些領域對人類作出重大貢獻的人或組織。
諾貝爾和平獎的評選結果每年都是最先公布的,早於其他獎項的公布。這反映了和平獎的重要性。諾貝爾因發明硝化甘油炸藥而致富,他本希望該發明廣泛用於工業(如采礦、建築)用途,但很可惜,他的發明曾被用於戰爭。在生前,諾貝爾希望全世界的科學家,不論工作的領域是什麼,都為人類和平作出貢獻。
1990年諾貝爾的一位重侄孫克勞斯·諾貝爾又提出增設諾貝爾地球獎,授予傑出的環境成就獲得者。該獎於1991年6月5日世界環境日首次頒發。
諾貝爾經濟學獎(The Nobel Economics Prize)並非諾貝爾遺囑中提到的五大獎勵領域之一,是由瑞典銀行在1968年為紀念諾貝爾而增設的,全稱應為“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瑞典銀行經濟學獎(The Bank of Sweden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通常稱為諾貝爾經濟學獎,也稱瑞典銀行經濟學獎。並於1969年開始與其他5項獎同時頒發,第一次頒獎由挪威人弗裏希和荷蘭人丁伯根共同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評選原則是授予在經濟科學研究領域作出有重大價值貢獻的人,並優先獎勵那些早期作出重大貢獻者。
瑞典皇家科學院諾貝爾獎委員會宣布將2008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美國經濟學家、普林斯頓大學教授保羅·克魯格曼。以表彰他在分析國際貿易模式和經濟活動的地域等方麵所作的貢獻。
瑞典皇家科學院發表聲明:克魯格曼整合了此前經濟學界在國際貿易和地理經濟學方麵的研究,在自由貿易、全球化以及推動世界範圍內城市化進程的動因方麵形成了一套理論。
在經濟領域,貿易和地理的模式一直是人們爭論的焦點。自由貿易及全球化的影響如何?全球城市化進程背後的推動力是什麼?保羅-克魯格曼(Paul Krugman)提出了一套新的理論來回答這些問題,並通過這一套理論將原先國際貿易與經濟地理中各自為政的研究領域整合成統一的版圖。
克魯格曼的理論以大家熟知的“規模經濟”概念為基礎,即許多商品和服務可以通過大規模生產而降低成本。與此同時,消費者對商品有多樣化的需求。因此,某地的小規模生產最終將讓位於為全球市場進行的大規模化生產,企業通過提供類似產品而相互競爭。
傳統貿易理論認為國與國之間存在差異,並對為何有些國家出口農產品而另一些國家出口工業品作出了解釋。克魯格曼的新理論則對下述現象作出了明確解釋:全球貿易事實上是由那些條件類似的國家所主導的,而且它們所交易的為類似產品,比如,瑞典同時出口和進口汽車。這樣的貿易方式使得專業化和大規模生產成為可能,並導致商品價格下降、種類趨繁。
結合規模經濟效應和運輸成本的下降還可解釋下麵兩個問題:為何全世界城市人口比重越來越大?為何類似的經濟活動會集中在同一地區?運輸成本下降可以產生一個自我強化的過程,即城市人口的增加導致更多的大規模生產、更高的實際工資和更豐富的產品種類,而這反過來又刺激人口進一步向城市移民。根據克魯格曼的理論,這一過程的最終結果很可能導致一個地域被分割成高科技的都市中心和欠發達的“外圍”。
麵對榮譽,克魯格曼是怎麼想的呢?他說:“我們都想得到權利,我們也渴望成功,但是對我來說,最好的回報就是理解帶來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