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則價廉,萬物皆然,惟獨知識例外。知識越豐富,則價值就越昂貴。
——馬戈
2007年,《南方都市報》有這樣的一篇報道,題目叫做《銀行排隊3小時客戶分11次存49.1元泄憤》,說的是關於銀行排隊的事件,內容大概是這樣的:到銀行彙1000塊錢排隊卻等了將近3個小時,昨日,一位客戶為表示對銀行服務不滿,將身上的一張1毛、四張1元、三張5元、三張10元一張張分開辦理存入銀行戶頭,占據窗口30多分鍾。
事發廣州東川路的某家銀行。某日中午1時30分,在該銀行外,客戶王先生說,上午10時30分左右,他到這家銀行向別人彙1000塊錢,當時拿到的號碼是222號,前麵排著130位。等候過程中,王先生發現銀行內5個窗口卻隻有3個窗口有營業員在辦理業務,其中一個還是貴賓窗口。“看著他們在裏麵優哉遊哉的,我心裏的火都冒起來了”。王先生抱怨說,銀行大廳內坐滿了等待辦理業務的客戶,可是將近3個小時過去了,沒有一個銀行的職員出來對客戶進行疏導、解釋。
中午1時左右,王先生終於坐到了4號窗口前。他先向別的賬戶彙了1000元錢後,然後從身上拿出所有的零錢,一張張地往自己的賬戶內存,前後存了11次。“奇怪了,營業員也什麼都不說,拿過錢一張張幫我辦理”,王先生說,知道自己的行為很不當,中間很希望營業員出言阻止,並對他解釋一下讓客戶等待時間太久的原因,“可是始終沒有一個人過來跟我解釋一下”。
那天下午,在銀行內,幾位正在排隊的銀行客戶對王先生的行為發表議論說,王先生的行為雖然不可取,但銀行的確需要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同時也有必要在適當的時候對排隊客戶進行合理的疏導。
在這篇報道中,首先客戶王先生的做法肯定是不可取的,他這樣做,不僅耽誤了自己的時間,也耽誤了在他後麵排隊的市民的時間,當然,對於銀行肯定也是有損失的,這樣對大家都沒有任何好處的行為,必然是不可取的,可是,他既然采取這樣的行為,肯定是有一定原因的,我們從反麵來看這個問題,也許會有一些發現。是的,排隊的時間太久了,彙1000塊錢竟然用了3個小時,這位先生生氣了,才有了這樣的行為。無獨有偶,我們再看看下麵這些報道。
據《北京晚報》報道,因為對銀行的服務不滿,一位客戶在北京市遠大路的一家銀行內,先是將彙款分為13筆辦理,然後又向賬戶中存了92次1元麵值的現鈔,占據窗口3個多小時。
2007年4月11日,廣州雲景花園旁某銀行由於人太多,銀行職員有所疏忽,錯幫客戶取款9000元。苦等了將近3個小時才輪上的這名男顧客氣不打一處來,要求銀行職員存入多取出來的4000元,並堅持要求100元一次分40次存款,讓本來就繁忙的窗口更加忙亂。銀行有關人員和男子爭辯十多分鍾後,該男子終於妥協。
2007年3月8日,深圳羅湖區一男子在銀行排隊時突然走出隊伍,衝著一邊的銀行保安說:“既然你們這樣(因讓他長時間排隊),我也要整整你們。”說完該男子走到大廳左邊的垃圾桶前,神態自若地脫下褲子在眾目睽睽之下撒尿。
不知道是誰說過,我們不在排隊,就在去排隊的路上。不僅是銀行,還有超市,廣州某超市經理說,在最繁忙的時候,每個收銀台前一般會排隊10~20人。統計顯示,64.7%的顧客認為,在超市不愉快的購物經曆主要由收款隊伍太長引起。除了銀行和超市,還有人人盡知的黃金周排隊,甚至有的人把黃金周戲稱為排隊周,排隊似乎已經成了黃金周裏每一個出門人必然麵對的一道無奈風景。
改革開放使我們早已告別了短缺經濟的年代,依稀記得的是小時候家鄉小鎮上百貨店門前牆上刷著的“發展經濟保障供給”八個大字,供給不足的年代完全是賣方市場,才需要人們排隊去爭奪短缺的資源和服務。而黃金周裏出現的到處排隊現象,似乎又大有賣方市場的味道了,但細細咀嚼,卻是五味雜陳。
外出旅遊,哪個稍稍有點名氣的景點都會有人慕名而來,人滿為患,買票,排隊;進門,排隊;坐個遊船,排隊;好景留影,還得排隊。拿南京來說,夫子廟秦淮風光帶在某一次黃金周中一天接待了25萬人次,這個數據據旅遊部門的統計是全國第一名。很多外地人都說南京夫子廟是他們來寧的必遊之地,這個時候,南京市民如果也都想著去湊一把“摩肩接踵”的熱鬧,那你基本上是處於被人潮推著走的狀態,連排隊都省了。不去景點吧,逛逛商場,精明的商家哪個放得過黃金周,各項優惠促銷逼得你試衣試鞋排隊,付款刷卡排隊。買東西現金不夠想去銀行取個款,排隊;去餐廳合家老小節日聚個餐,沒預訂啊,排隊,等翻台吧。
這一切的排隊景象,平日裏絕大多數時候並不是這樣的。隻在黃金周出現的大量排隊因此就耐人尋味,不由得要讓人追根溯源尋思黃金周的本質。黃金周的設立,本意是一種將放假時間拉長的新休假製度,但在黃金周製度實施第八個年頭後,這項製度越來越演變為一種消費模式,“黃金周”這個字眼就是最好的注解。作為旅遊休閑六要素的吃、住、行、遊、購、娛所涉及的產業全麵激活,但不可否認的是,這是一種“超負荷的繁華”,因為黃金周在有限的時間(七天)和有限的空間(接待能力有一定限度的景點、商場、酒店、交通、餐廳等)內,一下集聚了太多的人流,太多的消費,種種資源的供應在驟然增大的需求麵前,就變得“短缺”了,大量的排隊,正是這段時間裏針對資源短缺的無奈而有效的解決方案。
我的好幾位朋友在這個黃金周選擇哪裏也不去,就待在家裏,他們補覺的補覺,或者攢足了好幾部美劇閉門獨賞,以此避開出門就得排隊的困擾,他們似乎回歸了休假製度的本意。但這項製度可並不是要求每個人都待在家裏休假,看來,排隊的人們啊,可別抱怨排隊本身,誰讓這七天是從八年前誕生之日起便注定了要流金淌銀的“黃金周”呢。
我們還是回到剛剛說的銀行問題上,銀行問題是一個非常好的例子,最開始的時候,“一個窗口一個隊”,這樣的製度就造成有的人早來,可能排了“錯誤”的隊伍,這個窗口也許是銀行的新手業務工作人員不熟練,或者是前麵有一位客戶辦的業務很麻煩,必然會慢一點,這樣的結果可能是要比自己晚來的人還要晚辦到業務,以前,在實行這種“一個窗口一個隊伍”的製度下是必然會出現的,相信大家都有在學校打飯的經曆,這種情況就更有可能出現了。後來,銀行實行了新的製度,“一種業務一個隊”,這就是所謂的電子叫號機,每個人進到銀行,第一件事不再是找一個看起來最快的隊伍,而是走到電子叫號機前麵,按照自己所要辦理的業務,獲得一個號碼,這樣一來,顧客就不用像以前那樣,辛苦地站著排隊,而是可以很愜意地在銀行的大廳中吹吹空調,看看報紙,隻要等著叫到自己手中的號碼然後就可以很從容地去自己應該去的窗口辦理業務。
好的排隊方式體現在兩方麵——高效和公平。想想開始的時候,去銀行,每個窗口外都有人排隊,一般你看哪隊最短就排哪隊。但如果有的人的運氣不好,前麵總有人辦理特別麻煩的業務時,整個隊伍走得非常慢。在這種情況下,公平性就出了問題:總有人因自己運氣不佳選了不好的隊而受懲罰。問題出在一個人隻能選一個隊去排,這種風險根本沒法控製。作為一個講究效率和公平的經濟學家,“一種業務一個隊”這種製度的變革無疑是正確的。中國很多銀行開始采用叫號機這種方法既公平又高效,避免了“一個窗口一個隊”的風險。
經濟學家的工作是要使生活更高效、更公平。
首先,我們說說效率的問題,說到效率問題,就要提到兩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帕累托最優是以提出這個概念的意大利經濟學家維弗雷多·帕雷托的名字命名的,維弗雷多·帕雷托在他關於經濟效率和收入分配的研究中使用了這個概念。帕累托最優(Pareto Optimality),也稱為帕累托效率(Pareto efficiency)。帕累托最優和帕累托改進,是博弈論中的重要概念,並且在經濟學、工程學和社會科學中有著廣泛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