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壟斷,何罪之有,有何之罪(1 / 3)

有這麼一個小故事,是關於青瓦商人的,故事如下:

“賣青瓦嘍!草房頂根本無法相比的青瓦!”

“青瓦是什麼啊?是幹什麼用的?”

“青瓦就是把黏土壓縮成扁扁的形狀,再施上釉後焙燒而成的東西。它是用來蓋房頂的。和泥與施釉時都需要特別的技術,所以一般人根本做不了。”

“與草房頂和黑瓦有什麼不同?”

“哦,草房頂隻能用一年,黑瓦房頂能用100年,而青瓦房頂足可以用1000年!其使用壽命是草房頂的1000倍,是黑瓦房頂的10倍。但就是價格貴了點。”

“青瓦商,請把我家的房頂也換成青瓦的吧!”

“草房頂每年都要更新,太麻煩了。”

“您的想法很對頭。給90兩吧!”

“90兩太貴了,能不能再便宜點?”

“嗯,那就看在您的麵子上,讓您10兩,給80兩吧。”

崔進士也想把自家的房頂換成青瓦的。於是他說:

“青瓦商,我家也想換成青瓦房頂,要多少錢?”

“對崔進士大人應該特別優惠啊。您家房子比較大,需要的青瓦比別人家多,就收您300兩吧。”

“哎喲喲,300兩?你以為300兩是誰家小狗的名字哪?太貴了。”

“那看在大人您的麵子上,就讓您30兩,收您270兩吧。”

青瓦商得意地哼著歌。一會清了清嗓子,又開始高聲叫賣。

“住上青瓦房,不用每年修房頂,暴風雪和台風來了也不用怕。還能提升房子和主人的品位。”

“青瓦商,把我家房頂也換成青瓦的吧。”

“我家也換……”

訂購量不斷增加,青瓦商的態度也越來越傲慢了。青瓦商也不再去開發做青瓦的新技術了,青瓦的價格還不斷上漲。

“青瓦商,給我家房頂也換了吧。”

“嗯,換是可以給你換,但價格比以前要高一些了。還得等到下個月。”

青瓦商的態度日益蠻橫,但大家也無可奈何。

因為隻有他一個人知道做青瓦的技術,青瓦的價格和產量都由他說了算。

故事中青瓦商人隻有他才知道如何把茅草的房頂換成青瓦的,所以,在整個青瓦市場上,隻有他一個供應商,對於這種情況,就是我們所說的壟斷。壟斷(Monopoly),一般指唯一的賣者在一個或多個市場,通過一個或多個階段,麵對競爭性的消費者。壟斷者在市場上,能夠隨意調節價格與產量(不能同時調節)。正如在青瓦商的例子中看到的,青瓦商可以隨意地提高價格,他決定著青瓦在市場中的價格。壟斷一詞源於《孟子·公孫醜下》:“有賤丈夫焉,必求壟斷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網市利。”原指站在市集的高地上操縱貿易,後來泛指把持和獨占。在資本主義經濟裏,壟斷指少數資本主義大企業為了獲得高額利潤通過相互協議或聯合對一個或幾個部門商品的生產、銷售和價格進行操縱和控製。

壟斷是從資本主義的自由競爭中成長起來的。在以自由競爭為基本特征的資本主義發展階段,資本主義企業為了攫取更多的剩餘價值,必然會采取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科學的管理方法,實行生產的專業化和協作,提高勞動生產率;在激烈的競爭中,大企業往往憑借自己在經濟上的優勢,不斷排擠和吞並中小企業,使生產資料、勞動力和勞動產品的生產日益集中於自己手中。

同時,資本主義信用製度和股份公司的發展,突破了單個資本的局限,加速了資本集中的發展,從而也推動了生產集中的發展。生產和資本的集中發展到一定程度,則意味著企業數目減少,1個部門的大部分生產都集中在幾個或幾十個大企業手中,它們之間比較容易達成協議,共同操縱部門的生產和銷售,從而使壟斷的產生具有可能;由於少數大企業的存在,使中小企業處於受支配地位,少數大企業之間為了避免在競爭中兩敗俱傷,保證彼此都有利可圖,也會謀求暫時的妥協,達成一定的協議,從而使壟斷的產生具有必要性。自由競爭引起生產集中,生產集中發展到一定程度必然走向壟斷,是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資本主義階段的一般的、基本的規律。公元19世紀末20世紀初,壟斷已成為資本主義全部經濟生活的基礎。

壟斷有四種組織形式,分別為卡特爾、托拉斯、辛迪加以及康采恩。下麵我們分別介紹這四種形式。

首先來看一下托拉斯。托拉斯,英文trust的音譯。壟斷組織的高級形式之一。由許多生產同類商品的企業或產品有密切關係的企業合並組成。旨在壟斷銷售市場、爭奪原料產地和投資範圍,加強競爭力量,以獲取高額壟斷利潤。參加的企業在生產上、商業上和法律上都喪失獨立性。托拉斯的董事會統一經營全部的生產、銷售和財務活動,領導權掌握在最大的資本家手中,原企業主成為股東,按其股份取得紅利。參加的資本家為分配利潤和爭奪領導權進行劇烈的競爭。

1879年首先在美國出現,如美孚石油托拉斯、威士忌托拉斯等。托拉斯本身就是一個獨立的企業組織,參加者在法律上和業務上完全喪失其獨立性,而由托拉斯的董事會掌握所屬全部企業的生產、銷售和財務活動。原來的企業主成為托拉斯的股東,按照股權的多少分得利潤。資本主義托拉斯一方麵可以保障投資者的優厚利潤,提高投資者興趣,刺激投資,促進業務擴充,有利於經濟發展;另一方麵會減少競爭,阻礙企業技術進步和新興企業的發展,影響中小企業的生存,增加消費者的負擔。

在社會主義國家,托拉斯是社會主義企業的組織形式之一。我國在1963~1964年,中央工業交通部門先後試辦了煙草、鹽業、醫藥、橡膠、鋁業、汽車、紡織機械、地質機械儀器等12個托拉斯企業。

第二個我們來看一下卡特爾。卡特爾為法語cartel的音譯,原意為協定或同盟。生產同類商品的企業為了壟斷市場,獲取高額利潤而達成有關劃分銷售市場、規定產品產量、確定商品價格等方麵的協議所形成的壟斷性企業聯合。它是資本主義壟斷組織的一種重要形式。1865年最早產生於德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在各資本主義國家迅速發展。隨著壟斷資本的國際化產生了國際卡特爾。按協議內容卡特爾可以分成規定銷售條件的卡特爾、規定銷售價格的卡特爾、規定產品產量的卡特爾、規定利潤分配的卡特爾、規定原料產地分配的卡特爾等。生產同類商品的企業作為卡特爾成員,各自在法律上保持其法人資格,獨立進行生產經營,但必須遵守協議所規定的內容。

卡特爾成立時,一般簽訂書麵協議,有的采取口頭協議形式。成員企業共同選出卡特爾委員會,其職責是監督協議的執行,保管和使用卡特爾基金等。由於成員企業之間的經濟實力對比會因經濟發展而變化,卡特爾的壟斷聯合缺乏穩定性和持久性,經常需要重新簽訂協議,甚至會因成員企業在爭取銷售市場和擴大產銷限額的競爭中違反協議而瓦解。

第三種組織方式是康采恩。康采恩是由Concern音譯而來,有“相關利益共同體”的意思,是壟斷組織的高級形式之一,由不同經濟部門的許多企業聯合組成。包括工業企業、貿易公司、銀行、運輸公司和保險公司等。旨在壟斷銷售市場、爭奪原料產地和投資場所,以獲取高額壟斷利潤。

參加康采恩的企業形式上保持獨立,實際上受其中占統治地位的資本家集團(一般是大銀行資本家)通過參與製加以控製。它明顯地表現出帝國主義時期銀行資本和工業資本融合的特點。其產生的時間晚於卡特爾、辛迪加和托拉斯。康采恩中的各個成員企業仍保持法律上的獨立性,不失其法人資格,處於核心地位的大企業或大銀行作為持股公司,通過收買股票,參加董事會和控製各成員企業的財務,將參加康采恩的其他成員企業置於其控製之下。其目的在於增強其經濟優勢,壟斷銷售市場,爭奪原料產地和投資場所,獲取高額壟斷利潤。

在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史上,康采恩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才在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先後形成。它的產生和發展,控製著經濟、政治、文化以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充分體現了壟斷資本主義時期銀行資本與工業資本融合為金融資本的重要特點。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在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中,壟斷組織日益向綜合多樣化發展,康采恩也有了諸如實力增強、對國家的控製和利用加強、家族色彩淡化等一係列的變化。它已成為最突出、最典型和占優勢地位的壟斷組織形式。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存在的各大康采恩集團也被稱為財閥,比較有名的有三井、三菱、住友、安田等等。在2000年左右,中國和日本開始出現的各種“控股公司”以及“集團總公司”,也被認為屬於康采恩壟斷。

最後一種是辛迪加。辛迪加,法語syndicat的音譯,原意是“組合”。資本主義壟斷組織的重要形式之一。由同一生產部門的少數資本主義大企業,通過簽訂統一銷售商品和采購原料的協定以獲取壟斷利潤而建立的壟斷組織。

參加辛迪加的企業,在生產上和法律上仍然保持自己的獨立性,但是喪失了商業上的獨立性,銷售商品和采購原料由辛迪加總辦事處統一辦理。其內部各企業間存在著爭奪銷售份額的競爭。

同卡特爾相比,辛迪加較為穩定,存在的時間也較持久。辛迪加的參加者雖然在生產上和法律上還保持著獨立性,但在商業上則已完全受製於總辦事處,不能獨立行動。在各參加者不能與市場發生直接聯係的情況下,它們要想隨意脫離辛迪加,事實上也很困難。如果某一成員想要退出,必須花一筆資本去重新建立購銷機構和重新安排與市場的聯係,而且每每會受到辛迪加的阻撓和排擠。

參加辛迪加的企業,推選出它們的代表,組成辛迪加總辦事處。辛迪加參加者的商品銷售和原料采購,都得通過這個總辦事處統一進行。這種統一的、集中的購銷,意味著辛迪加在流通領域中占有一定的壟斷地位,使它有可能抬高商品的銷售價格和壓低原料的采購價格,從而獲取高額壟斷利潤。在辛迪加內部的各個資本家之間存在著矛盾和鬥爭,他們為了爭奪商品銷售份額和原料分配比例而經常展開激烈的競爭。當參加者的實力對比或市場條件發生重大變化時,往往要調整分配的份額或對辛迪加總辦事處進行改組。

辛迪加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產生的。當時在歐洲一些國家都出現了辛迪加。德國的許多辛迪加是由卡特爾發展而來的。在1905年的 385個工業卡特爾中,約有200個已具有辛迪加性質。辛迪加在德國經濟中的壟斷地位也是明顯的。1893年成立的萊茵——威斯特法倫采煤辛迪加,1909年在多特蒙德地區生產了8500萬噸煤,而其他所有局外企業的生產量不過420萬噸(隻等於采煤辛迪加產量的4.9%);1913年1月,采煤辛迪加的產量占魯爾地區全部產量的92.6%,占全德煤炭總產量的54%。在當時,鋼鐵辛迪加的生產在全國鋼鐵總產量中所占比重已上升到43%~44%。

在法國的冶金、製糖、玻璃、造紙、石油、化學、紡織、采煤等工業部門中,也有很多辛迪加。其中特別重要的有:隆維商行,它生產了法國幾乎全部的鑄鐵;製糖辛迪加幾乎完全控製了法國的製糖市場;聖戈班玻璃總公司也居於絕對的壟斷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