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羅夫在其1970年發表的《檸檬市場:產品質量的不確定性與市場機製》中舉了一個二手車市場的案例。指出在二手車市場,顯然賣家比買家擁有更多的信息,兩者之間的信息是非對稱的。買者肯定不會相信賣者的話,即使賣家說得天花亂墜。買者唯一的辦法就是壓低價格以避免信息不對稱帶來的風險損失。買者過低的價格也使得賣者不願意提供高質量的產品,從而低質品充斥市場,高質品被逐出市場,最後導致二手車市場萎縮。
為了清楚地說明這個現象,我們假設市場中好車和壞車並存,每100輛二手車中有50輛質量較好、50輛質量較差,質量較好的車在市場中價值是30萬元,質量較差的價值10萬元(盡管經過維修,換新後)。二手車市場的特性是賣方(經銷商或原車主)知道自己的車是好車或壞車,但買方在買賣交易時無法分辨。在買方無法確知車子的好壞時,聰明的賣方知道,無論自己手中的車是好車還是壞車,宣稱自己的車為“好車”一定是最好的策略(反正買方無法分辨)。盡管市場中有一半好車、一半壞車。但如果你去問車況,賣方必有個統一的答案——“我們的車是好車”。但消費者真的會以好車的價格向賣方買車嗎?不會!買方知道,他買的車有一半的幾率是好車、有一半的幾率是壞車,因此最高隻願出價20萬元(20=1/2×10+1/2×30)買車。
此時不幸的事情陸續發生,市場中擁有好車的原車主開始惜售,一台30萬元的好車最高卻隻能賣到20萬元,有一些好車車主寧願留下自用,亦不願忍痛割愛,因此好車逐漸退出市場。當部分好車退出市場時,情況變得更糟,舉例而言,當市場中好、壞車比例由1:1降到1:3時,消費者此時隻願花15萬元(10×3/4+1/4×30=15)買車,車市中成交價降低(由20萬降至15萬)迫使更多的好車車主退出買賣。到最後,市場中隻剩下壞車在交易,好車完全退出。我們所談的二手車市場,它發生的原因在於交易時,買賣雙方有一方信息不完全,因此形成一種市場的無效率性(好車全部退出市場)。
“劣幣驅逐良幣”是檸檬市場的一個重要應用,也是經濟學中的一個著名定律。該定律是這樣一種曆史現象的歸納:在鑄幣時代,當那些低於法定重量或者成色的鑄幣——“劣幣”進入流通領域之後,人們就傾向於將那些足值貨幣——“良幣”收藏起來。最後,良幣將被驅逐,市場上流通的就隻剩下劣幣了。當事人的信息不對稱是“劣幣驅逐良幣”現象存在的基礎。因為如果交易雙方對貨幣的成色或者真偽都十分了解,劣幣持有者就很難將手中的劣幣用出去,或者,即使能夠用出去也隻能按照劣幣的“實際”而非“法定”價值與對方進行交易。
簡單說來,貨幣是作為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當貨幣的接受方對貨幣的成色或真偽缺乏信息的時候,就會想辦法提供價值更低的交易物,而交易物的需求方(也就是支付貨幣的一方)相應地也會想辦法用更不足值的貨幣來進行支付,最終導致整個市場充斥劣幣。
在許多的市場領域,檸檬市場的理論是十分受用的,隻要存在著信息不對稱,就會形成次品市場,從而使得次品驅逐優品,達到次品充斥整個市場。
勞動力市場
就業中的檸檬市場現象表現為:應聘者往往知道自己的工作能力,而企業卻無法斷定應聘者是否具有高的工作能力。這種信息不對稱很有可能使得企業用高薪水雇用低能力的應聘者,使企業受損。同時,高能力者若與低能力者獲得一樣的工資,會導致市場上高能力者供給減少,低能力者冒充高能力者,最終導致企業對應聘人群產生懷疑,形成惡性循環。
檸檬市場效應同樣可以對就業歧視問題進行解釋。有些雇主拒絕在一些重要崗位上雇用有色人種或少數民族。這並非因為他非理性,或者存在偏見,而恰恰是其遵循了“利潤最大化”原則的後果。因為在缺乏充足、可信的信息的情況下,在這些雇主看來,一個人的種族、膚色便成為其社會背景和素質能力的一個信號。當然,對一個人的素質、能力,教育體係可以給出一個更好的衡量指標。它可以通過諸如授予學位等方法給出更好的信號。
正如舒爾茨1964年寫道的,“教育開發一個人的潛能,啟迪人的智慧,也隻有通過接受教育,一個人的能力才可被發現和挖掘,才能夠獲得社會的認可。”當然,一個沒有接受到任何訓練的工人他完全可能有很好的潛質,但在一個公司接納其以前,這種才能一定要經過教育體係的“鑒證”。這個“鑒證”的體係一定要有權威,具有可信度。
而我們知道,由於在美國,有色人種或少數民族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很少,大多是在貧民窟學校完成學業。來自貧民窟學校的鑒證的可信度比起一些正規的名牌學校來說,要低得多。這使有色人種或少數民族的就業處於一個不利的地位。因為在雇主不信任一些學校的“鑒證”時,對他而言,在重要的崗位上雇用有色人種或少數民族類似於購車者花費較多的金錢在信息不完全的“二手車”市場上買車。正如購車者會去買一輛新車一樣,雇主會在那些他認為“可能能力較高者較多”的市場中挑選人才。也正是如此,加強對落後地區的教育投資顯得尤為必要,因為它可以提高一個群體的素質,提高其“鑒證”的可信性最終改善一個群體中成員的就業機會和生存狀況。
保險市場
保險市場的信息不對稱現象是由兩方麵的因素造成的:從供給方麵來說,由於保險商品是一種知識含量較高、涉及多方麵要素的特殊商品,而具備從業經驗的保險人對於該商品的了解和認知程度要遠遠高於保險消費者,因而信息不對稱現象在保險商品的交易和消費過程中表現得尤為突出。
隨著當今社會保險商品功能的不斷增加,保險商品的知識含量更高,這就使保險人掌握的保險信息更加多於消費者所掌握的信息,信息不對稱現象表現得愈加明顯。從需求方麵來說,保險消費者對保險知識的了解十分有限,特別是對我國這樣一個現代保險發展相對滯後的國家來說,消費者就更加缺乏保險知識,幾乎無法達到與保險人信息基本對等的地步。從這兩方麵的因素考慮,對我國保險市場上信息不對稱現象日益嚴重的事實就不難理解了。
保險市場信息不對稱使保險市場出現“稀薄”現象。所謂市場“稀薄”是指由於信息不對稱或其他原因,消費者對生產商、批發商、零售商及其所提供的產品缺乏信任,從而有意壓製自己的消費需求,減少甚至不去購買所需要的商品,致使市場上該商品交易量未能達到應有交易量,進而導致市場交易量不足,並使市場呈現萎縮狀態的一種經濟現象。
由於我國保險市場的信息不對稱現象嚴重,因而我國保險市場上也存在上述嚴重的“稀薄”現象。雖然從表現看我國的保險市場發展速度很快,但實際上我國保險業與應有的發展水平仍相差甚遠,而由信息不對稱導致的市場“稀薄”現象在其間所起的消極作用是不容忽視的。我國的保險深度僅為1.49%,排名世界第66位;而日本已達11.73%,位居世界第5位;作為發展中國家的韓國已高達13.87%,位居世界第2位。這些數據可以作為我國保險市場“稀薄”的表現和證據。而產生這一狀況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掌握保險信息較少的一方——保險需求者,對掌握保險信息較多的一方——保險供給者的信任程度不夠,致使保險需求者的投保量達不到應有水平,因而出現了保險市場的“稀薄”現象。
同時,也會使保險需求得不到滿足。傳統的保險產品的主要功能是為遭受災害者提供補償,以便其能夠渡過災害、恢複生產、維持生活、保證一定的生活質量;現代保險產品在原有功能的基礎上又增加了投資功能。若保險消費者參加保險,則保險的兩大功能就能得到順利實現。但由於保險市場的信息不對稱,消費者在投保時徘徊不前,猶豫不決,最後可能做出少投保甚至不投保的決策;當遭受災害打擊時,消費者就不能得到足夠的資金支持和經濟賠償,當然更無法獲得資金增值的利益。顯然,在這種情況下,全社會保險需求就無法得到滿足,保險的功能也喪失殆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