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公平的殺手,市場信息問題(1 / 3)

誰能以深刻的內容充實每個瞬間,誰就是在無限地延長自己的生命

——庫爾茨

三國時期,諸葛亮因錯用馬謖而失掉戰略要地——街亭,魏將司馬懿乘勢引大軍15萬向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擁而來。當時,諸葛亮身邊沒有大將,隻有一班文官,所帶領的五千軍隊,也有一半運糧草去了,隻剩2500名士兵在城裏。眾人聽到司馬懿帶兵前來的消息都大驚失色。諸葛亮登城樓觀望後,對眾人說:“大家不要驚慌,我略用計策,便可教司馬懿退兵。”

於是,諸葛亮傳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來,士兵原地不動,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聲喧嘩的,立即斬首。又叫士兵把四個城門打開,每個城門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樣,灑水掃街。諸葛亮自己披上鶴氅,戴上高高的綸巾,領著兩個小書童,帶上一張琴,到城上望敵樓前憑欄坐下,燃起香,然後慢慢彈起琴來。

司馬懿的先頭部隊到達城下,見了這種氣勢,都不敢輕易入城,便急忙返回報告司馬懿。司馬懿聽後,笑著說:“這怎麼可能呢?”於是便令三軍停下,自己飛馬前去觀看。離城不遠,他果然看見諸葛亮端坐在城樓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彈琴。左麵一個書童,手捧寶劍;右麵也有一個書童,手裏拿著拂塵。城門裏外,20多個百姓模樣的人在低頭灑掃,旁若無人。司馬懿看後,疑惑不已,便來到中軍,令後軍充作前軍,前軍作後軍撤退。他的二子司馬昭說:“莫非是諸葛亮家中無兵,所以故意弄出這個樣子來?父親您為什麼要退兵呢?”司馬懿說:“諸葛亮一生謹慎,不曾冒險。現在城門大開,裏麵必有埋伏,我軍如果進去,正好中了他們的計。還是快快撤退吧!”於是各路兵馬都退了回去。

這就是三國諸葛亮“空城計”的故事,在這個故事裏,與諸葛亮做對手的是司馬懿。司馬懿也是一個聰明無比的人,可是,在這個事件上,卻被諸葛亮“玩”了一把,是什麼原因呢?當然是因為司馬懿掌握的信息不如諸葛亮掌握得多。諸葛亮知道自己沒有多少士兵,可是司馬懿卻不知道,所以,諸葛亮巧妙地運用了這一點,成功地使司馬懿退了兵。

中國古代有個叫劉基的人寫了一篇《賣柑者言》,裏麵講了一個“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故事。故事大概是這樣的,說杭州有個賣水果的人,很會貯藏橘子,過了酷暑寒冬也不會腐爛。把它拿出來,依然光彩鮮明,玉石般的質地,黃金似的顏色。放到市場上,售價高出普通橘子的十倍,人們爭相購買。可是,這個橘子有個問題,它隻是外表很好看,也就是“金玉其外”,打開一看,裏麵的橘肉竟枯幹得像爛棉絮一樣,就是“敗絮其中”。

在商品中,有一大類商品是內外有別的,而且商品的內容很難在購買時加以檢驗。如瓶裝的酒類、盒裝的香煙、錄音帶、錄像帶等。人們或者看不到商品包裝內部的樣子(如香煙、雞蛋等),或者看得到、卻無法用眼睛辨別產品質量的好壞(如錄音帶、錄像帶)。西瓜也是一種類似剛才的橘子的物品。賣西瓜的攤主一般都有豐富的選瓜經驗,而一般消費者則是挑瓜的門外漢。盡管攤主有時會在稱完西瓜重量後,在瓜上切一個三角口給顧客看,但一般隻有回家切開以後,才真正知道瓜皮裏的內容如何。顯然,對於這類產品,買者和賣者了解的信息是不一樣的。賣者比買者更清楚產品實際的質量情況。

這種情況被經濟學家稱為買者和賣者的“信息不對稱”。這時賣者很容易依仗買者對產品內部情況的不了解欺騙買者。在實際中,不僅出現過“敗絮其中”的情況,如在最初的農貿自由市場中,有人用土豆外麵包一層泥灰冒充鬆花蛋,而且還出現過“毒藥其中”的事情,如竟有人在劣質白酒中摻上“敵敵畏”當作“茅台”賣,至使飲用者中毒身亡。這些當然是比較極端的例子。更多的是以次充好,從中牟取暴利。據說,前些年甚至在高級賓館或國營大商店買的茅台酒,也不見得貨真價實;偽造的雲煙和外煙到處泛濫;假富士膠卷也曾大行其道。如此看來,消費者的地位相當脆弱,對於掌握了“信息不對稱”武器的騙子似乎毫無招架之術。

信息不對稱理論是指在市場經濟活動中,各類人員對有關信息的了解是有差異的;掌握信息比較充分的人員,往往處於比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貧乏的人員,則處於比較不利的地位。信息不對稱理論是由三位美國經濟學家——約瑟夫·斯蒂格利茨、喬治·阿克爾洛夫和邁克爾·斯彭斯提出的。

因其在不對稱信息市場分析方麵所作出的開創性研究而獲得2001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從19世紀80年代開始,20多年來,不對稱信息市場理論是經濟研究中一個極其活躍的領域。

市場經濟發展了幾百年,都是處於不對稱信息的情況之下,當人們沒有發現信息不對稱理論的時候,比如亞當·斯密的時代,市場並沒有顯示出多麼的缺陷,斯密甚至把“看不見的手”推崇備至,自由的市場經濟理論學者都宣揚市場的自由調節,反對對市場的幹預。

信息不對稱造成了市場交易雙方的利益失衡,影響社會的公平、公正的原則以及市場配置資源的效率。可以看出,信息的不對稱是基於對現有經濟現象的實證分析得出的結論。例如,買者對所購商品的信息的了解總是不如賣商品的人,因此,賣方總是可以憑信息優勢獲得商品價值以外的報酬。俗話說,隔行如隔山,這座山其實就是信息不對稱,而要獲得這些信息是要付出成本的。不對稱信息實際上可以被看作對信息成本的投入差異,消費者往往沒有對商品的諸如生產信息等信息進行投入成本,這必然與生產者之間產生信息投入成本差異,生產者利用信息投入差異獲取利潤正是為了補償先前付出的信息成本。其實質仍然是資本的獲利性在另一種層麵上的體現,隻不過我們剝離了資本,換了一種觀察的角度而已。

在現實經濟中,信息不對稱的情況非常普遍,其影響非常大,以至於影響了市場機製配置資源的效率,造成占有信息優勢的一方在交易中獲取太多的剩餘,出現了因信息力量對比過於懸殊導致利益分配結構嚴重失衡的情況。

在現代經濟係統中,信息已經是一種重要的經濟資源,像資本、土地一樣成為必須的生產資料並且作為一項產業被納入國民經濟核算。在以往的經濟係統中,信息產業所占的比重很小,基本上是作為國家公器由國家提供,其成本列入國家預算,其收益算做社會文明的進步,所以沒有被列入通常的國民經濟核算。但是,信息作為一種資源參與社會財富的分配的作用卻一直在發揮著,並且貫穿著整個人類社會曆史的始終。

信息分配的狀況決定著信息不對稱的狀況,是信息不對稱的主要根源之一。現存的信息不對稱情況多數是製度選擇的結果而非製度選擇的原因,所以解決信息不對稱首先要著眼於信息分配製度。信息產業可以分為對科學知識進行配置的教育、科研、文化產業和對特定時間和地點的信息進行配置的廣播、電信、傳媒(包括互聯網)產業,又可以分為信息資源配置的工具產業和信息資源的內容產業。它們共同組成對信息資源進行配置的經濟係統。信息經濟學的意義就在於研究這個係統運行的效率如何及應該如何改進效率才能最優。

信息資源如同其他社會財富一樣是一種稀缺的資源。對信息資源的優先占有也會帶來相關的財富,當某種信息資源被獨占的時候,相應的利益也會被壟斷。專利權就是對信息資源的一種獨占,英特爾公司的芯片——這種科技資源的獨占使它從容地居於電子計算機產業的金字塔頂,它的價值占整個計算機產業鏈的將近一半。當一國經濟在世界上舉足輕重的時候,它的語言也會成為稀缺的資源,如英語,全球非英語國家每年要為掌握這種語言而花費巨大的財富。先進的文明本身就是一種價值巨大的資源,落後的地區要花錢才能買到,如好萊塢的電影。

檸檬市場

喬治·阿克爾羅夫是以一篇關於“檸檬市場”的論文摘取的2001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該論文曾經因為被認為“膚淺”,先後遭到三家權威的經濟學刊物拒絕發表。幾經周折,該論文才得以在哈佛大學的《經濟學季刊》上發表,結果立刻引起了巨大反響。

檸檬市場也稱次品市場,是指信息不對稱的市場,即在市場中,產品的賣方對產品的質量擁有比買方更多的信息。在極端情況下,市場會止步萎縮和不存在,這就是信息經濟學中的逆向選擇。檸檬市場效應則是指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往往好的商品遭受淘汰,而劣等品會逐漸占領市場,從而取代好的商品,導致市場中都是劣等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