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進時,也時時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頹唐,有人叛變,然而隻要無礙於進行,則越到後來,這隊伍也就越成為純粹、精銳的隊伍了。
——魯迅
8.1 被汙染的太湖水
藍藻是藻類生物,又叫藍綠藻;大多數藍藻的細胞壁外麵有膠質衣,因此又叫粘藻。在所有藻類生物中,藍藻是最簡單、最原始的一種。藍藻在地球上大約出現在距今35億~33億年前,現在已知的種類約1500多種,分布十分廣泛,遍及世界各地,但主要在淡水區域。有少數藍藻可生活在60℃~85℃的溫泉中,有些種類和真菌、苔蘚、蕨類、裸子植物共生。不少藍藻可以直接固定大氣中的氮,以提高土壤肥力,使作物增產;還有的藍藻可作為人們的食品,如著名的發菜和普通念珠藻(地木耳)等。
但在一些營養豐富的水體中,有些藍藻常於夏季大量繁殖,並在水麵形成一層藍綠色而有腥臭味的浮沫,稱為“水華”,甚至有些種類還會產生一些毒素,加劇了水質惡化,對魚類等水生動物,以及人、畜均有很大危害,嚴重時會造成魚類的死亡。
如微囊藻產生的毒素被簡稱為MC,大約50%的綠潮中含有大量MC。MC除了直接對魚類、人畜產生毒害之外,也是肝癌的重要誘因。MC耐熱,不易被沸水分解,但可被活性炭吸收,所以,可以用活性炭淨水器對被汙染水源進行淨化。
2007年,《揚子晚報》有這樣一篇報道,題目是《當藍藻洶湧襲來……》,內容如下:
據新華社電“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這首廣為傳誦的歌曲,今天在無錫市民聽來卻另有一番滋味。5月29日,一場突如其來的飲用水危機,幾乎席卷了無錫市整座城市,其罪魁禍首就是太湖藍藻。這個讓無錫市民年年都要受到侵擾的“常客”,這次卻來得更早、更凶。
“危機就是命令”。藍藻無情地製造了一場公共飲水危機。迎戰危機成為刻不容緩的命令。
29日晚,在得到水質變化的情況後,無錫市委緊急召開專門會議,聽取有關專家對消除藍藻危害的建議,啟動公共危機應對機製。
無錫市民朱軍說,他是30日上午從當地的媒體上了解到太湖藍藻暴發並影響水質的情況,他認為政府及時發布消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市民的恐慌。
保證居民有幹淨的水喝成為首要任務。截至5月31日17時,記者在無錫各大超市看到,純淨水貨源充足,而且不限量向市民供給。記者還看到一些裝有純淨水的大型車輛停在路邊,隨時向超市供應水源。
飲水危機發生後,無錫市民保持了相當的克製,沒有出現嚴重的擁擠買水現象。一些零售企業也積極投入到應對中。記者采訪中發現,31日一些大型超市的純淨水價格比平時還稍低。常州的陽光愛心車隊免費送來純淨水,部分生產純淨水的企業還主動提供了一批免費純淨水。
無錫市政府號召廣大市民:麵對生態災害,要同舟共濟、克服困難、共渡難關!
看到這樣的報道,真的很可惜,那麼美麗的太湖竟然給人類帶來了這麼大的災難,搞的人們如此恐慌。大家不禁會問,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美麗的太湖沒有了,換來的卻是令人提起色變的可怕的太湖?我們這一章所要了解的公共物品將給你一個答案。
8.2 公共物品與公共利益
公共物品是指公共使用或消費的物品。上文中介紹到的太湖,就是一種公共物品。公共物品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所謂非競爭性,是指某人對公共物品的消費並不會影響別人同時消費該產品及其從中獲得的效用,即在給定的生產水平下,為另一個消費者提供這一物品所帶來的邊際成本為零。
所謂非排他性,是指某人在消費一種公共物品時,不能排除其他人消費這一物品(不論他們是否付費),或者排除的成本很高。通常不具備排他性或(和)競爭性,一旦生產出來就不可能把某些人排除在外的商品稱為(純)公共物品。所謂商品的排他性是指商品的生產者或者購買者可以很容易地把他人排斥在獲得該商品帶來的利益之外;商品的競爭性是指消費商品的數量與生產這一數量的成本有關。
公共物品有這樣的分類:
(1)純公共物品:具有完全的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如國防和燈塔等,通常采用免費提供的方式。在現實生活中並不多見。
(2)準公共物品:具有有限的非競爭性和局部的排他性,即超過一定的臨界點,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就會消失,擁擠就會出現。準公共物品可以分為兩類:
公益物品。比如我們國家的九年義務教育,各個省市、大學的公共圖書館、博物館、公園等。
公共事業物品。如電信業、電力、自來水、管道、煤氣等。
關於公共物品,經濟學中最著名的是“公地的悲劇”。1968年,美國學者哈定在《科學》雜誌上發表了一篇題為《公地的悲劇》的文章。英國曾經有這樣一種土地製度——封建主在自己的領地中劃出一片尚未耕種的土地作為牧場(稱為“公地”),無償向牧民開放。這本來是一件造福於民的事,但由於是無償放牧,每個牧民都養了盡可能多的牛羊。
隨著牛羊數量無節製地增加,公地牧場最終因“超載”而成為不毛之地,牧民的牛羊最終全部餓死。公地悲劇在英國是和“圈地運動”聯係在一起的。15、16世紀的英國,草地、森林、沼澤等都屬於公共用地,耕地雖然有主人,但是莊稼收割完以後,也要把柵欄拆除,敞開作為公共牧場。由於英國對外貿易的發展,養羊業飛速發展,於是大量羊群進入公共草場。不久,土地開始退化,“公地悲劇”出現了。於是一些貴族通過暴力手段非法獲得土地,開始用圍欄將公共用地圈起來,據為己有,這就是我們曆史書中學到的臭名昭著的“圈地運動”。“圈地運動”使大批的農民和牧民失去了維持生計的土地,曆史書中稱之為血淋淋的“羊吃人”事件。
但是書中沒有提到:“圈地運動”的陣痛過後,英國人驚奇的發現,草場變好了,英國人作為整體的收益提高了。由於土地產權的確立,土地由公地變為私人領地的同時,擁有者對土地的管理更高效了,為了長遠利益,土地所有者會盡力保持草場的質量。同時,土地兼並後以戶為單位的生產單元演化為大規模流水線生產,勞動效率大為提高。英國正是從“圈地運動”開始,逐漸發展為日不落帝國。
人們在尋求自己私欲的時候,既有可能是個體間的相互利用、交易、競爭甚至相互欺詐、掠奪,也有可能是沒有節製地利用無主的資源,人們出於私利為他人生產時,既包含自己承擔的成本,也包含看似免費的社會成本。以“公地的悲劇”為例,為了使自己的收益更大,牧民會多養幾頭牛,他購買牛犢的成本是私人成本,但牛犢要長大,就必須吃草,這些草也是“生產”一頭牛的成本,隻不過這個成本是無需他本人承擔的社會成本。“公地”盡管能夠“免費”承擔養一頭牛的社會成本,但其承擔成本的能力總是有限的。
直到“公地”因過度放牧而無力承擔生產每頭牛的社會成本時,這個隱性成本才被意識到。“私人的惡行”要想通過“看不見的手”轉化為公共的利益,不能以暫時免於支付的社會成本當做私人的“收益”,使整個公共利益減少甚至衰竭。
公共利益的總量並非私人在交易活動中獲得利益的總和。我們得到的許許多多“好處”(比如呼吸清新的空氣)都不是從交易活動中來的,個體擁有產權的東西所帶來的好處往往超出(有時是大大超出)我們從交易活動中得到的個人收益。比如一個人擁有一片林地,他可以通過木材銷售來獲得收益。林地不僅生產木材,它從事的“生產”還包括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清新的空氣、保持水土、為各種動植物提供生存環境等,這些都是公共利益的一部分。當你因為木材價格暴漲而把整個林地砍伐盡淨,獲得了巨量的個人財富時,公共利益卻受到損害。你不能說你對個人利益的追求促進了公共利益。也許你會說,砍伐這片林地對這個地區的生態環境的不良影響幾乎看不到,公共利益談不上受到了損害。
在“公地”上放牧的人也都是這麼想的:我多養一頭牛對草場的損害微小到可以忽略不計。事實上,這就是導致“公地的悲劇”的邏輯之一。哲學上把這種邏輯稱為“禿頭怪論”。一個人掉一根頭發不可能變成禿子,掉兩根、三根、四根……都不可能使一個人成為禿頭,所以掉一根頭發不是成為禿子的原因,至少你不能準確地說出人掉多少根頭發才成為禿子,所以任何一根掉落的頭發對一個人成為禿頭都不負有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