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地圖的指引,奘法師經過了一些小國之後,不知不覺間就到達了阿耆尼國(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縣,梵文叫Agni,意為火,火焰)。奘法師在這裏得到了國王和大臣們的熱烈歡迎,於是他出示了麹文泰寫給阿耆尼國王的一封信,國王看過信之後氣從中來。原來高昌國和阿耆尼國關係不好,阿耆尼國經常被高昌國打敗,貢獻出贓物。所以奘法師在此隻停留一天就走了。
“文字取則印度,微有增損,貨用金錢、銀錢、小銅錢,王,其國人也,勇而寡略,好自稱伐。國無綱紀,法不整肅,伽藍十餘所,僧徒二千餘人,習學小乘教說一切有部。戒行律儀潔清勤勵,然食雜三淨,滯於漸教矣。”這句是奘法師對阿耆尼國住在一天之內的評價。“三淨”是指三種肉,按照小乘佛法,僧隻有三種肉可以吃:第一,眼不見殺。第二,耳不聞殺。第三,不為己所殺。
這裏說到了小乘教說一切有部,那麼順便簡單提一下,什麼是小乘?什麼是大乘?小乘者,隻注重自身修行,不管他人。大乘則是利己,也利他,自覺覺他,他人為先,自己為後。
奘法師離開了阿耆尼國之後,接著往西方前進,渡過一條大河,再向前行進了幾百裏,來到了絲綢之路重鎮屈支國(舊曰龜茲,今新疆阿克蘇地區庫車縣)。此地異域風情濃厚,國家比阿耆尼大,它的都城方圓十七八裏。奘法師到達的時候,龜茲的國王知道後,派大臣和當地高僧出來迎接。排場很大。
屈支歡迎玄奘的儀式。這個儀式不同與高昌,更有奇幻的地方。他們先搭起帳篷,然後把佛像搬過來,奏樂。等奘法師到達,這些歡迎的人從毯子上和草地上一一起立,並且向奘法師獻花。這一盤一盤的堆到奘法師身旁。奘法師接收下鮮花之後,端著這一盤盤的鮮花再以同樣方式到佛像前去散花。之後,奘法師便和歡迎他的國王、大臣、高僧們坐到一起。我們知道,以前奘法師做客時,一直是被推為上座的,因為他是大唐三藏法師,但是在屈支國,他的座位卻被安排在屈支第一高僧--木叉毱多之下。木叉鞠多何許人也?名望居然超過東土最年輕的大乘三藏法師?鞠多法師--在西域是一個超有名的佛教領袖人物。於天竺學習佛法二十幾年,他博覽群經,擅長聲明(“聲明”,指梵文語言學),所以得到龜茲國王和民眾的極度推崇。因為第一,木叉毱多在當地的威望和地位至高無上。其次,屈支國人對自己國家的法師高僧的能力充滿了自信。
第二天,屈支國王接見玄奘請到自己的王宮裏,進行非常豐盛的款待。見自己的碗裏放了很多三淨肉,奘乃曰:“屈支也,盛行小乘,食雜三淨,奘雖不才,卻誌於大乘,故要向大王解釋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