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心啊,一葉一花,了無掛礙,卻又太牽掛!撚盡紅塵,用愛照亮天下!我的心啊,穿越繁華,隻為天邊,那一抹彩霞。散去風沙,笑拈大千如花......”
歌聲雖小,可是聽到之人,無不感動,那種悲聲泣下的音樂,隻有天上有,消失於公元600年前的那個寒冬。王祥知道奘法師的能耐,18歲就名滿天下的天才,他的開講一定會驚豔四座,為了善後,王祥找來下人,找了了個汗血寶馬,寶馬之上,立著一木雕玄奘像,就在會場結束的時候,那匹馬就衝出會場,僧尼道俗看見,緊追不舍,而真正的奘法師卻已經上路,他不知幾天後的涼州城,萬人空巷的場景持續了好多日,隻為紀念奘法師講法的那一天。
赤老瘦馬慢慢前行,王祥已經告訴他如何過剩下的玉門四關,帶著沉拖的行李,奘法師突然眉頭一皺,他的眼前,已出城外,這裏千裏冰封,萬裏雪飄,一望無際的雪天,一個小沙彌急速向他跑來,那沙彌玄奘知道,是二哥陳素的弟子!想當日,陳門雙驥遊曆天下,名滿全國,雖然,二哥陳素長捷法師不如玄奘那麼少年天才,卻在全國法師排名前十之內,在基本打遍天下法師之後,兄弟二人決心西行求法,以變得更強,讓心中那一抹彩霞風華絕代。
可是去古印度(天竺)求法是需要“能耐”的,這個“能耐”讓不如弟弟陳禕(讀yi)的二哥陳素去尋求,尋求散落在東土的大乘佛法殘缺本--由彌勒菩薩口述,世親法師手書的《瑜伽師地論》。既然說到佛之分類,就在此多講講為什麼奘法師選擇瑜伽師地論,而不是金剛經呢?
那是因為,瑜伽師地論此書雖名為論,可是他卻是唯識心法的開篇鼻祖,金剛經屬於般若大乘佛法部,瑜伽師地論則屬於唯識大乘佛法部,公元600年前的唐朝,佛於東土有大乘和小乘之分,大小乘佛法部則有四萬八千法門,傳說如來佛祖滅後,這所有法門散落於世界各地,在東土,大唐時期,最為著名的就是在涼州和西域之間生活的三藏法師鳩摩羅什了。
鳩摩羅什這個名字,在涼州,還有他的雕像,不過,奘走後,羅什法師雕像旁邊又立了一個,正是奘法師。羅什法師所翻譯的金剛經就是屬於大乘佛法般若部,而奘心想,小乘佛法已經學遍,大乘佛法,東土也有那麼幾部,現有的般若部他已看了大部分,唯有將世界範圍分為十七份的瑜伽師地論還有疑問,如同王祥,他的這個疑問一定要讓二哥尋找到,擁有了這東土最後的一個“能耐”,去往天竺婆羅門國,便有資格和能力學習更為精深的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