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延後滿足
一件商品在剛上市時價位都是最高的。有些人偏好買新上市的產品,因為這樣便感覺自己走在了時尚最前沿。當然,這些人都是有特定身份的,即有錢人。在普通家庭中,父母在教育孩子時,要讓孩子學會延後滿足。即便孩子很喜歡一件商品,但如果它是新上市的,那麼做父母的也要教育自己的孩子過段時間再買,這樣既可以省下一筆錢,又能擁有自己心儀的商品。所以說,看上一件東西,晚些時候買會更劃算。
小財女心經:
理財始於消費,一個人手中所擁有的“財”是通過收入減去支出而得來的。理財同樣也是終於消費的,因為今天積累的“財”就是為了用於明天的消費。
物品實用就好,沒有必要圖漂亮的,因為省下的錢可以做其他更有意義的事。
一件商品在剛上市時價位都是最高的,所以說,看上一件東西,晚些時候買會更劃算。
從零用錢中學習理財
從小就應該教育孩子學習如何消費、如何理財,那麼從哪方麵教起呢?其實,從教孩子如何安排、花費零用錢上就能讓他們學會理財。
教會孩子管理零花錢
從嘉嘉上小學開始,媽媽就會在每月的1號發給兒子300元的零用錢,同時嚴肅地向嘉嘉規定零用錢不能預支。嘉嘉手中的零用錢的用途包括:購買課外書、雜誌、遊戲機、光盤、自己吃的零食、請小朋友吃飯、送小朋友禮物等。嘉嘉擁有這300元錢的完整支配權,但每筆支出都必須記賬。
這個製度在最初實行時並不被孩子接受。在頒布這個製度之前,媽媽對嘉嘉的零花錢管理實行的是供給製,即兒子要什麼,媽媽就給買什麼。這讓媽媽發現,嘉嘉年齡不大,每月花銷卻不小,由於父母的無限量供給,孩子可謂是要什麼就有什麼,自然花銷很大。想到不能任由孩子在花銷上麵無所顧忌,於是媽媽就想到這一製度,想借此來約束一下嘉嘉的購物衝動。
在實行新製度的第一個月,有一天,嘉嘉跟媽媽出去買書,嘉嘉選中了一套價值150元的係列書,在款台前央求媽媽半天,媽媽依然堅持讓嘉嘉自己用零花錢付賬,最後嘉嘉看拗不過媽媽,便極不情願地付了錢。回家的路上,嘉嘉就跟媽媽提出要廢除零花錢定量給予的新製度,媽媽不同意。回家後,嘉嘉更是連哭帶鬧地要求媽媽取消新製度。媽媽問他為什麼?嘉嘉說:“一個月才有300元零用錢,你看這次買書就花去了一半。這個月還有這麼多天,我以後買東西就得算計了,多累啊!”媽媽跟嘉嘉說:“你現在不算計,長大後也得算計!你現在看中什麼東西就立馬買,以後錢沒有那麼多時怎麼辦?現在學會克製與算計,總比長大之後再學強。再說你今天可以選擇不買一整套書,而是其中一兩本,剩下下個月來買也是一樣,這樣既不會造成你的負擔,又能擁有整套書,隻是時間問題而已!新製度就是讓你學會安排與算計,所以說必須實行!”
經過一段時間的控製與磨合,兒子逐漸習慣了每月300元零花錢的製度,他的小賬本上,清楚地記載著每次花錢的日期、用途和金額。在每個月發零用錢時,媽媽都要檢查他上個月的賬目,看看花了多少,都花到什麼地方了,還剩多少。媽媽從不拖欠嘉嘉的零用錢,每月都按時發放。倘若兒子每月有結餘,那麼媽媽就讓兒子存起來。而存起來的錢用於何處,媽媽從不過問。現在,嘉嘉不但養成了記賬與計劃消費的習慣,還擁有了屬於自己的“小金庫”。
教會孩子處理紅包錢
每逢節假日,孩子就會收到來自長輩的大大小小的紅包。由於如今生活條件好了,紅包的分量都不輕,這對孩子來說是一筆不小的數目。倘若把每年的紅包錢完全交給孩子來支配,那麼他們很可能轉眼便全部花費掉。這樣會養成孩子不珍惜金錢的毛病,並且孩子還容易將這筆錢花在不該花的地方。因此,父母應先跟孩子說清楚那筆錢的用法,若遇上用錢不節製的孩子,父母就應該督促孩子將這筆錢存進銀行。如此一來,孩子自己就可以攢下一筆屬於自己的不小的存款,同時,也讓孩子養成儲蓄的好習慣了。
教會孩子用壓歲錢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