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父母常常因為工作繁忙而疏於教導孩子、陪伴孩子,這時,他們就會做出一個最錯誤的舉動:給孩子錢來代替自己的陪伴時間。父母錯誤地認為,自己在不在身邊不重要,隻要孩子有足夠的錢吃飯,有足夠的錢花即可。其實這隻是父母從自己的思想出發,而沒考慮到孩子的感受。首先,金錢不能代替父母的陪伴。其次,過多的金錢與錯誤的引導,極容易讓孩子養成亂花錢與不良消費等習慣。最重要的是,這還容易讓孩子與自己的父母疏遠,造成難以彌補的情感損失。
小財女心經:
在如今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一個人要想獲得成功,就要同時具備智商、情商,以及財商。
如今的家長應該改變教育觀念,在培養孩子智商的同時,還應著重培養孩子的情商與財商。
從小培養孩子學習理財,就是要把孩子打造成一個獨立、成功、能承擔家庭責任、孝敬父母、疼愛伴侶與子女的人。
教孩子如何消費也是理財
理財始於消費,一個人手中所擁有的“財”是通過收入減去支出而得來的。理財同樣也是終於消費的,因為今天積累的“財”就是為了用於明天的消費。因此,教孩子如何消費也是理財。
從交易習慣培養孩子的財商
孩子之間都流行吃幹脆麵,因為每袋幹脆麵裏麵都裝有一張卡片,這些卡片是一個係列,孩子們最大的興趣就是集齊所有卡片。
兒子嘉嘉有天突然對媽媽說:“媽媽,我手裏有一張卡片,有個很有錢的小朋友要花100元錢買。”媽媽十分好奇,問是什麼卡片,嘉嘉說:“幹脆麵裏的卡片,其他小朋友都在收集這些卡片。”媽媽問兒子其他小朋友的手裏麵是否有那個有錢小朋友要買的卡片,嘉嘉得意地說:“咱們小區裏就我這一張,是關羽的頭像,其他小朋友也都想要呢。”媽媽略微想了一下,然後對兒子說:“既然隻有你這一張,那就再等等,他還會找你的。”果不其然,第二天嘉嘉就興衝衝地跑到媽媽麵前說:“媽媽,你猜怎麼著?那個小朋友又來找我了,還說要花200元來買,你說我賣不賣?”媽媽對兒子說:“再等等,他應該還會找你。”果然,在第三天吃過晚飯後,那個有錢小朋友便找上了嘉嘉家的門,並說要花500元來買那張卡片。嘉嘉一聽很高興,立刻就把卡片拿了出來,而媽媽卻拉住了嘉嘉,讓他以200元的價格賣給那個小朋友。嘉嘉雖然不解,但還是照做了。事後嘉嘉問媽媽原因,媽媽說:“你的卡片既然是獨一無二的,那麼你就是占有了稀缺資源,你可以賣出相對較高的價格。而我之所以讓你以200元賣給他而不是500元,那是因為:第一,200元已經不少了;第二,交易要公平,不能仗著占有稀缺資源而哄抬高價;第三,200元的價格其實你已經是賺了,而他還會覺得自己占了便宜,如此一來下次他還會找你。”嘉嘉聽後若有所思地點點頭,估計這次經曆一定會增長他的消費經驗。
讓孩子學習有計劃地消費
假期馬上就要過去了,嘉嘉要趕在開學前購買新學期要用的紙筆橡皮。媽媽說下午去超市購買,讓嘉嘉先列出要買的東西的清單。到了下午,媽媽依約同嘉嘉來到超市購買嘉嘉新學期所需要的商品。媽媽並不是帶著嘉嘉到相應的櫃台前購買,而是讓嘉嘉自己拿著購物單,找尋相應的櫃台,自己挑選商品,而媽媽隻是跟在嘉嘉身後而已。嘉嘉小小的身影在偌大的超市中竄來竄去,雖然跑得滿頭大汗,但卻沒有覺得累,依然聚精會神地按照清單上的順序購買。媽媽看著兒子匆忙的身影十分開心,首先,讓兒子列出清單是為了教會他消費要有計劃。其次,讓兒子自己挑選商品,是為了培養孩子的判斷性,並獨自承擔購買的好與壞的風險,這樣在兒子下次購買時就能借鑒這次的經驗。最後,讓兒子自己尋找目標有助於培養他的獨立性,讓他不要什麼事都依靠父母。
學會買打折的東西
嘉嘉在同媽媽逛商場時,媽媽通常帶著嘉嘉到商場中的打折區域挑選商品。商場每周都有不同品牌做活動,並且這些品牌也都是國際知名品牌,質量方麵絕對可以保證。打折商品的價位要比應季新品的價位低很多,對普通家庭來說十分經濟實惠。每當挑選完商品,媽媽就會跟嘉嘉說:“這些服裝雖然是打折貨,但它們的品質與新品一樣有保證,所以買打折商品既能擁有質量,又能節省錢財。”所以嘉嘉記住了媽媽的話:“要穿好衣服,但一定要等到打折時再買。”
用實用的東西
嘉嘉發現媽媽的手機已經用了很多年了,按鍵、邊角都已經磨得掉了顏色,嘉嘉看到有些同學用的手機都比媽媽的好,於是嘉嘉問媽媽:“媽媽,你為什麼不買那些更好看、功能更多的手機呢?我們同學用的手機都比你的好。”媽媽說:“好看、功能多的手機價位都很高,手機對我來說就是用來打電話、發短信的,那些附加功能對我一點用處都沒有,而好看的外表更沒有用,因為總會有更漂亮的手機上市。媽媽把買新手機的錢留下來給嘉嘉多買幾本喜歡的書不是更好嗎?像手機這樣的物品實用就好,沒有必要圖漂亮的,並且省下的錢可以做其他更有意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