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遭遇劫持(3 / 3)

宗澤接到聖旨後,即日出發,來到雁門關後,蕭兀納的兵馬還沒有從上京趕到。趁此機會,宗澤召開戰前會議,研究防禦戰術。

宗澤雖然受徽宗委派,主持雁門關防禦戰事,屬於欽命大臣,但是,他官職微小,不少將領比他的職位高。其中,副總兵,原雁門關統領丁堅就瞧他不起。討論會上獨坐一角,不多時便打起呼嚕來。宗澤初來乍到,知道很多將士都是丁堅的人,因此也不敢得罪他,隻得休會。等其他人走後,宗澤恭恭敬敬地站在丁堅麵前,直到太陽落山,丁堅才打個哈欠睜開眼來,看到宗澤,假裝惶恐說:“哎呀,宗統領,原來你還沒有回帳休息啊。”宗澤道:“丁將軍,你我雖然職低位卑,但都是為朝廷做事的人,如今遼兵離我們已不到一天的距離了,軍情緊急,我如何睡得下。”丁堅臉一紅,說:“宗統領,將你的意思說出來吧。”宗澤道:“我觀現在將士們戰前情緒並不高漲,作戰講究士氣,如果我們身為大將的不能將士兵們的精氣神提起來,又怎麼能打勝仗呢?”丁堅道:“說實在的,這些年來,我們與遼人交兵,都是勝少敗多,將士們吃多了敗仗,哪裏還有作戰的士氣。”宗澤道:“正因為如此,我們才迫切需要一場勝利來提足精神,丁大人可否聽說‘雁門關保衛戰’的故事?”

“你是說當年楊業將軍鎮守雁門關的事?”

“不錯。”

“這個……我倒是知道。”

“楊家將以少勝多的先例在前,隻要讓將士們每個人都知道這個故事,我想,我們的士氣肯定會提出來。”

“好吧,就依你之見,咱們召開一次戰前動員會。”

兩人說到做到,第二天淩晨,由宗澤主持,丁堅主講,動員大會開始了。

宗澤是個聰明人,他知道同樣的話,由丁堅嘴裏說出來,比自己的影響力大,因此,他才先做通丁堅的工作。

丁堅是個直爽的人,他開門見山地講述了當年楊業鎮守雁門關的故事。

“將士們,如今遼人要犯我邊境,他們號稱雄兵10萬,而我們隻有守軍萬餘。但是,你們聽說過當年的雁門關保衛戰沒有?”

太平興國五年(980年)三月,遼景宗耶律賢任命大同府節度使、侍中蕭咄李為統帥,率10萬鐵騎進攻雁門關。事實上,那時的遼國軍事大權完全操縱在蕭皇後手中,決定進犯中原的,也是蕭皇後。遼景宗耶律賢之上是遼世宗耶律阮。耶律阮在懷州黑山遊獵時被刺,耶律賢聽說後就帶人趕往黑山,逼著一幹大臣奉其為帝。耶律賢登基後最初,還算有些手腕,他將軍權掌控在自己手裏,並且效仿漢製,大搞經濟發展,使遼國進入了中興時期。隻可惜,這個年輕有為的皇帝體弱多病,無力操勞,最後就將國事交給了皇後蕭燕燕(後來的蕭太後)。在雁門關保衛戰後兩年,耶律賢出外遊獵,病死在焦山。

丁堅道:“當時擔負雁門關防禦的楊業楊將軍隻有三千兵力,麵對來勢洶洶的遼軍,楊將軍做了充分準備,他斷定遼軍一路南下,得知守兵隻有三千,肯定輕敵。輕敵必敗,楊將軍安排主力步兵在副將帶領下,依托天險地形和遠程弓弩,在正麵堅守關口抗擊、遲滯遼軍行動,自己親率數百名騎兵,抄小路繞到雁門關北麵,迂回到遼軍縱深發起突襲,與正麵守軍夾擊遼軍,遼軍受到重創。”

當時,在楊業英勇的帶領和鼓動下,宋軍將士士氣大振,紛紛死戰拒敵。遼軍雖然勢眾,但雁門關地處山地,地形極為複雜。大量騎兵落入陷阱、壕溝,被裏麵鋒利的竹簽活活紮死!大宋將士使用強弓硬弩,向遼軍發射密集的火箭,遼軍被擊殺無數!火箭還引燃了周圍的草木,遼軍戰馬受驚,衝擊著已方陣型。宋軍騎兵遠用弓箭射擊,近用彎刀砍殺。遼兵毫無防備,一時間膽顫心驚,陣腳大亂。

丁堅接著說:“楊業將軍一馬當先衝入遼軍陣中亂砍猛殺,蕭咄李縱馬來迎,被楊將軍揚弓放箭,正中胸膛。主帥蕭咄李一死,遼軍頓時成了一盤散沙,全線潰散。現在,我們的兵力勝過當時楊將軍幾倍,而遼兵雖然數目上與上次相同,但精銳度遠不如上次。誰都知道遼邦國力衰敗,隻要我們堅持十天半月,遼人缺乏後續給養,肯定會退兵的。”丁堅的一席話果然激勵了士氣,眾將士紛紛宣誓,要保家衛國,不讓遼人踏進雁門關一步。

與宗澤預料的時間差不多,第二天傍晚,遼兵排山倒海般地到來了。

蕭兀納深知此次作戰,部隊所帶的糧草、軍衣不足,眼看已是秋季,如果延遲月餘,怕是將士無棉衣裹體,戰鬥力不打自消。因此,他決定速戰。在查看了地形後,蕭兀納命十萬將士分為四批,輪流向雁門關進攻。

第一天,雁門關守兵采用宗澤之計,隱身不出,隻以箭失遠射,遼人死傷三千多人。

第二天,蕭兀納急調一千盾牌手,掩護在前,餘人匍匐前進。這樣一來,宋兵箭失多半走空,遼人將陣勢推前了半裏。然而,蕭兀納沒有想到,宗澤早就有所準備,雁門關前已挖了無數的翻板陷阱,翻板上鋪上一層土,和其他並無兩樣,一旦有遼兵踏入,頓時落入翻板之下,翻板下深有丈餘,倒插著尖刺。遼人又死了數千。

到了第三天,蕭兀納有些急了,他親自在陣中督戰。遼兵呼啦一下,像潮水般湧了上去,後麵的踏著前麵的屍體,向著雁門關進攻。這樣一來,遼兵很快就攻到了關門外,這時,突然城門上一陣呐喊聲,隻見滿天飛舞著稻草,那些稻草被風一吹,都落到了遼兵的身上,或者腳下。接著,從城牆上飛落無數的火箭。稻草頓時被點燃,遼兵就地滾倒,發著痛苦地哀號聲。

蕭兀納隻好鳴金收兵,盤點一下,十萬將士損失了近萬人。而宋兵躲在關內,傷亡寥寥。就這樣,蕭兀納帶領遼兵,每天攻擊雁門關,經過半月的強攻,雖然有數次攻上了雁門關城牆,但是,最後還是被誓死捍衛家門的宋兵砍斷雲梯,將攻入的遼兵殲滅。

半月來,雖然雁門關沒有失守,但也凶險萬分。守將宗澤每天衣不卸甲,身背弓箭,晝夜在城牆上巡視。宗澤箭法出神,死在他手下的遼兵足有數百,大將也有十幾個。蕭兀納側馬陣前,舉目遠眺,看到了英勇的宗澤,向左右問道:“那位宋將是誰?”遼將都說不知。蕭兀納歎道:“此人有昔日楊業之勇,看來,雁門關是難以突破了。”蕭兀納有了退兵之心,於是,派人回京彙報戰事。但是,在沒有接到聖旨之前,他不敢擅自行動。

此時,宋兵損失了兩千餘人,而蕭兀納的遼兵怕是死傷了近三萬人。十幾倍的對比,讓蕭兀納心中不快,他慢慢地摘下自己的鐵弓,抽出一支雕翎煎,看準宗澤的麵門,嗖地一聲射了出去。

蕭兀納的箭術在遼國是數一數二的。雕翎箭在他的千斤臂力推動下,眨眼間劃空而至。宗澤不愧為一員大將,他瞥眼見前麵有一點銀星飛來,猛地一仰頭,將雕翎箭讓了過去。宗澤躲過了雕翎箭,但是,他背後還有宋兵,宗澤突然張嘴咬住了箭的雕翎,慢慢直起身來。宗澤的表現震驚了城上城下的宋遼將士。蕭兀納慨歎一聲,道:“收兵。”鑼聲一響,遼兵退潮一般撤了下去。

接下來,站在了望塔上的宋兵發現,遼人拔起營寨,向東而去了。哨兵趕緊向宗澤彙報。宗澤分析戰事,認為遼兵是久攻不下,又轉而向其他地方進軍了。於是,宗澤修書一封,令手下兵士騎快馬分赴雄州和霸州報信。

蕭兀納確實在向雄州方向進發。

北宋初期,雄州是宋遼兩國的交界處。為了應付遼兵的不時騷擾,雄州和霸州兩城有地道相通,長約七十華裏。地道內結構複雜,內有迷魂洞、掩體、翻板、翻眼、放燈處、通氣孔等。如遼兵進入,由於不熟悉洞形,而誤入迷魂洞,就會落入陷阱中。翻眼處隻能單人通過,而且要弓身,就會被守衛的士兵輕而易舉地殺傷。真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而藏兵室非常寬敞,可容納大量的士兵,如遇戰事,可起到神出鬼沒的效果。可擾可襲可藏可避,讓遼人見首不見尾。

蕭兀納在雄州和霸州戰線上,又進攻了十幾天,仍然沒有進展。時令已是初冬,天氣驟然冷了下來,將士們缺衣少食,苦不堪言。蕭兀納派往上京的兵士回來三波了,但是作為戰事總後盾的蕭奉先卻以國力欠缺為由,請蕭兀納忍耐一段時日,或者自行解決給養。

蕭兀納異常生氣,寫了篇奏折讓人帶了回去。奏折上說:“萬歲,臣領聖旨,即日兵出上京,日夜兼程,經過雁門關轉向雄州,苦戰月餘,損兵四三成。因後續給養難以供應,將士無力向宋境縱深推進,特請求班師。耶律延禧一見奏折,大怒,心說,我派你進軍宋境,你不但沒有長我大遼威風,而且大丟我的麵子,真是豈有此理,回吧,別把我的將士全扔在那裏。於是,耶律延禧批準了蕭兀納的奏請。蕭兀納還沒有回到上京,就接到第二道聖旨,耶律延禧撤了他的太傅一職,將他貶為邊州刺史,連京也沒讓他回,直接轟走了。

蕭兀納的結局,是蕭奉先所期盼的。雖然耶律延禧念及蕭兀納乃先朝重臣的份上,沒有砍他的頭,但是,經過這一殘敗,估計蕭兀納在民眾中的威信有所損失。

蕭兀納並非不知道這件事乃蕭奉先所故意設局,因此也曾寫過一封申辯書,將兵敗的原因歸到蕭奉先沒有按時供應給養上。耶律延禧就此時調查過,蕭奉先帶著他親自去查看國庫帳簿,耶律延禧這才發覺,他的國庫虧空,財力物力都不足遠程供給,這倒不能歸咎於蕭奉先,而是他實在無法籌集部隊所需的物資。

遼邦在總結戰事,大宋也沒閑著。當雁門關逼退遼兵的消息呈報到兵部後,蔡京首先得知了消息,但是他沒有將宗澤的奏折呈給徽宗,原因是當時自己曾極力主和,現在,主戰派占了上風,一旦徽宗得知,勢必會重賞主戰派的人,到時不但趙挺之等人,連宗澤一個七品芝麻官也榮耀起來,而自己肯定會被徽宗冷落。蔡京思前想後,第二天早朝,他口傳了雁門關戰事,將遼兵被逼退,改成遼兵變動戰術,采用聲東擊西之術,意思是說,雁門關無恙,憑的隻是運氣。至於雄州和霸州守兵,蔡京也不想讓他們功勞太顯。他這個人就不喜歡看著別人有功受賞。雄、霸兩州的奏折蔡京是在淩晨時剛收到的,內容和雁門關的差不多,都是報喜的。蔡京向徽宗道:“恭喜萬歲,賀喜萬歲,托您的福,遼兵撤了。”

徽宗大喜,問:“遼兵來勢洶洶,怎麼會撤了呢?”蔡京道:“隻因遼兵內部出現了矛盾,後續給養製約了戰事計劃,因此,他們不得不選擇了撤退。”徽宗道:“隻要是撤退,朕就心安了,唉,這些天,朕沒有一天不提心吊膽,坐臥難安啊。”由於蔡京隱瞞了邊關實情,使宗澤等將士少了一次提升和獎賞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