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心有城府

蔡京不但送了童貫一幅《快雪時晴帖》,還題了一把扇子交給他。當時,錢塘的天氣已是越來越熱,童貫與蔡京這樣的文人雅士來往,自然難免附庸。蔡京看出他的意思,就在扇子上頗用了些心思。那把扇子畫的是一副《小江山》。表麵上是錢塘江水,實則又有不同。不過,童貫沒有刻意去瞧扇子,他哪裏想到蔡京是有所用意的。

那一日,兩人遊曆錢塘,正趕上錢塘漲潮時。江水滔滔,蔡京放聲長吟著米芾的詩句:

怒勢豪聲迸海門,

州人偉是子胥魂。

天排雲陣千雷震,

地卷銀山萬馬奔。

高與月輪參朔望,

信如壺漏報朝昏。

吳爭越戰成何事,

一曲漁歌過遠村。

這首詩作於紹聖二年(1095年)八月,當時,還是哲宗時期。

一詩吟罷,蔡京見周圍有數百姓遠望童貫,以涎唾之。蔡京問道:“那些人何以至此?”童貫道:“為官者為君為己,就不得不得罪百姓了。”正說著,一個白發蒼蒼的老夫人蹣跚而來,手中的拐杖直朝童貫戳去,口裏罵道:“還我硯來。”童貫抬腳將老夫人踢開,罵道:“老東西,本公看上你的硯台,是你的福氣。”老夫人跪在江邊,望天而哭:“蒼天啊,你睜開眼,看看這欺壓百姓的狗奴才。”童貫怒急,抬手一掌拍出。童貫何等掌力,莫說是一位殘年老夫人,即使青年壯士,若無武功在身,著實地挨上這麼一掌,也會內髒受傷。童貫一掌擊出,老夫人哼也未哼一聲,當場斃命。看到老夫人倒在沙灘上,圍觀百姓一片驚呼。蔡京一見,馬上命手下差役將老夫人的死屍拋於江水之中喂魚。

“看什麼看?這老夫人敢辱罵朝廷命官,找死。”童貫瞪了其他人一眼,為自己辯解。蔡京向周圍百姓道:“這裏沒你們的事了,速速離開,免得皮肉受苦。”頓時,一些人轉身就跑,惟有一人負手而立,站在江邊,望著童貫,滿臉悲憤之色。

童貫見這個人五十來歲,麵色灰白,似有些眼熟,心想應是朝廷的官員,但並沒有太深的印象,想必也不會是有來頭的大官。因為二品以上官員的名字,童貫幾乎能倒背如流地數上來。

“你是什麼人?”童貫問。

“老夫陳師道。”那人淡淡地說。

“哦,聽說過。”童貫的確聽說過。

陳師道曾師從曾鞏,年輕時因看不慣王安石的新法,故無意仕途。元豐四年(1081年),曾鞏奉命修本朝史,想起陳師道來,便推薦他為屬員,但因陳師道是一個平民百姓,按照吏部的條條框框,是不可能一躍這麼高的。給他小的官,他又不屑一顧。元祐二年(1087年),時為翰林學士的蘇軾推薦他任徐州的學官,陳師道這才上任。一則這是個顯擺學識的職位,二則,他一生中最敬重蘇軾此人。也正因此,兩年後蘇軾任錢塘太守時,陳師道曾趕去相送,被人以擅離職守罪彈劾過。不久陳師道官複原職,平調潁州,當時,蘇軾正任潁州太守,兩人往來密切。至紹聖元年(1094年),陳師道被視為蘇軾餘黨罷職為民。去年,陳師道被重新提拔,任秘書省正字。今番,陳師道前來錢塘,是懷念故友蘇軾。

目睹蔡京童貫,陳師道切齒道:“設若蘇學士在,豈由你們狼狽為奸,為所欲為。”童貫道:“陳大人,本公是為萬歲爺辦事,蔡大人也是朝廷命官,你說我們為所欲為,是不是在詆毀萬歲爺呢?”陳師道手指顫抖,憤慨罵道:“我大宋江山有爾等禍國殃民的奴才,還能長遠嗎?”童貫眉頭一挑,看看蔡京,嘿嘿冷笑:“蔡大人,陳師道敢出此大逆不道之言,你說該怎麼辦呢?”蔡京吆喝一聲:“來人,將陳師道拿下,即日押送京城,交刑部發落。”差役過來,將陳師道反手縛了,押回了衙門。

陳師道放聲長吟:“九裏山前千裏路。流水無情,隻送行人去。路轉河回寒日暮,連峰不誰重回顧。水解隨人花卻住。衾冷香銷,但有殘妝汙。淚入長江空斷許,雙洪一抹無尋處。”人影去遠,餘音早被江水掩蓋。

蔡京速有心機。若在以前,遇到這等大事,他會躊躇慎行的,畢竟童貫依仗權威,殺害平民的事被多人目睹,此事若鬧將開來,怕是連自己也牽連進去。但是,此番,他認定了童貫是自己的貴人,豈能不為童貫賣力。

童貫殺了老夫人後,也自後悔自己冒失,為免後顧之憂,便對蔡京道:“蔡大人,你是地方父母官,此事既出在錢塘境內,本公就隨你處置了。”蔡京慌忙道:“公公何出此言?那老夫人衝撞公公您,還不等於衝撞聖威嗎?要知道您是為皇上辦差的啊。”童貫大喜,道:“蔡大人果然是值得交往的,本公交你這位朋友了。”蔡京抱抱拳,道:“公公放心,這件事就交由本官處理。”

回到衙門,蔡京吩咐衙役張榜安民,公示了老夫人一死之事,為免出現不必要的麻煩,他一方麵給老夫人加了幾條罪,一是抗旨不遵,私藏寶物,二是衝撞朝廷大員,褻瀆聖命。一方麵派人打聽老夫人的家人,以重金收買,軟硬兼施地把這件事擺平了。接下來,就是陳師道的事了。蔡京聽說陳師道是個固執的人,要想擺平他恐怕不易。因此,他親自提審陳師道,決定探聽一下對方的口氣。

這日升堂,蔡京明衙役把陳師道帶了上來。陳師道傲然佇立,蔑視地看著蔡京。左右用殺威棒一敲陳師道的大腿,喝道:“跪下。”陳師道罵道:“讓本官跪他?呸。”衙役舉棒欲打,被蔡京製止了。蔡京堆著一臉的笑,道:“來啊,給陳大人看座。”左右搬了椅子來,陳師道一屁股坐在上麵。

“陳大人,看來你對本官是有成見的。”

陳師道哼了一聲,沒說話。

“陳大人是否將本官看成童公公那樣的人?”

“這還用問嗎?不是一窩賊,不住一座上,你們是一丘之貉。”

“隨你怎麼說吧,陳大人,本官非常敬重你的為人,並不想看著你坐牢收監,如果大人願意,本官願做一個和事老,為你和童公公說和此事。”

“何為說和?難道朝廷王法可以置之不顧的嗎?”

“看來大人是執意與童公公過不去了?”

“隻要讓本官見到聖上,定會告你們狼狽為奸,禍害百姓的事。”

蔡京臉色大變。

“陳大人,難道此事就沒有商量的餘地了嗎?”

“沒有。”

“陳大人,隻要你肯睜一眼閉一眼,答應忘記沙灘上所見的一幕,本官馬上就放了你。”

“萬萬不能。”

“那好,陳大人就別怪本官公事公辦了。”

“你還能公事公辦?”陳師道冷笑。

“陳大人出口不遜,損及聖威,本官隻能將你押送進京,交由刑部發落。”

“哈哈,等著吧,你們這些狗官遲早也會被關進刑部大牢。”

蔡京冷哼一聲,他見陳師道毫不吃軟,便招了兩個差役過來,俯耳囑咐幾句,判了陳師道冒犯聖威之罪,即刻押送進京。

兩差役帶著陳師道出發了。一路上,他們日夜趕路,絲毫不停。差役累了,就雇兩個抬轎子的,但是,他們卻很少讓陳師道休息。陳師道是個文人,體質本弱,哪受得了這般折騰。再加上兩差役故意拿陳師道被押送進京的事來羞辱他,陳師道怎麼能受得了。無論如何,他也算是一位京城官員,竟然被蔡京一個地方官拿了,這股氣在肚子裏滾來撞去,排泄不出,還沒等到京城,陳師道就被折騰死了。

差役見陳師道已死,趕緊回錢塘稟報蔡京。原來,此事是蔡京故意授意,蔡京尋思後讓人到京城彙報,說陳師道是在遊曆錢塘時突發奇病而死的。屍體送到京城,陳師道的家人也看不出什麼,雖有所懷疑,但並沒有證據。蔡京慶幸自己沒有讓差役鞭打他。他是個謹慎的人,生怕哪個地方斷送了自己的回京路,所以處處小心,不敢惹出是非來。

“一年壯觀盡今朝,水伯何知故晚潮。海浪肯隨山俯仰,風帆常共客飄飄。”這首陳師道遊曆錢塘的詩句,現在不知有幾人還能吟得。

陳師道去世的消息和蘇軾去世的消息幾乎同時送到了京城。兩位文人的離去,讓徽宗皇帝不覺有些悲傷,吩咐下去,將兩位臣子厚葬,家人好好撫恤。安排完這些,徽宗特意給了高俅三天假,讓他處理蘇軾的後事。

高俅後來雖然成為一代奸臣,上了排行榜的人物。尤其隨著《水滸傳》的傳世,其惡名在民間廣為流傳。但是,他對蘇軾還是很感恩的。蘇軾是個非常愛才的人,和文才相比,他對人品要求的不是很嚴格,不然,也不會與王詵來往了。高俅的聰明和鑽營過早地顯示了他的才華,因此,蘇軾認定他必定能成大器,所以,曾不斷地為高俅的人生謀取機會。當初,蘇軾曾舉薦他為曾布的幕僚,可惜,曾布的幕僚人滿為患,不再接納了。由於文藝上的交流,蘇軾認識了督尉王詵,雖然當時的北宋重文輕武,同等級別的官員,武官不如文官。但王詵畢竟還是駙馬,說不定,高俅跟了王詵,就能混出個人樣來。果然,通過王詵這個杠杆,高俅成了徽宗的寵愛的人。所以,他更加地感激蘇軾,安慰蘇軾的幾個兒子。當然,除了言語上的關切和體恤外,高俅也做不出什麼了,高俅雖然受徽宗寵愛,畢竟沒有什麼實權。總不能向蘇軾的兒子們許下大願,說什麼老大蘇邁,你當什麼什麼官,老二蘇迨,你當什麼什麼官,老三蘇過,你當什麼什麼官。其實,蘇軾的大兒子也曾當過縣令,二兒子蘇迨在哲宗年間曾先後當過饒州的太常博士、廣東省政等職,後因元估事件被貶。三兒子是一路跟隨蘇軾來的,蘇軾臨死前曾囑咐他,讓他日後去投奔叔父。離開京城後,蘇過真的去了叔父蘇轍的轄區潁昌。

那天早朝,徽宗封自己的兒子韓國公趙亶為京兆郡王、開府儀同三司,外戚向宗回為永陽郡王,向宗良為永嘉郡王,皇叔趙顥的兒子趙孝騫為廣陵郡王,皇叔趙頵的兒子趙孝參為信都郡王。然後,徽宗罷免了範純禮的尚書右丞,出知潁昌府,進吏部尚書陸佃為尚書右丞。

退朝後,徽宗剛回到宣和殿,童貫就進來了,而且滿臉的喜色。徽宗知道他肯定帶了好貨回來,於是在龍椅上坐下,笑道:“童貫,快把好東西拿出來,讓朕欣賞。”童貫一邊取下背負的錦盒,一邊說:“萬歲怎麼猜出奴才搜了好東西回來?”徽宗笑道:“朕看你的臉色便知。”童貫將錦盒放在龍案上,輕輕地打開,拿出一幅字來,正是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徽宗頓時一陣驚喜。其實,這錦盒是童貫後來購置的,蔡京將字給他時,並無包裝。不過,童貫在字上用了一些心思,他以為好馬要配好鞍才對。

徽宗將字仔細地看了一遍,隻見上麵寫著“羲之頓首,快雪時晴,佳想安善,未果為結,力不次,王羲之頓首,山陰張侯”計二十八字,行書,尤其最後“山陰張侯”四個字,垂於下方,內斂沉穩,頗顯厚重,而其他二十幾字,又似落雪,點點飄落。著墨或濃或輕,走筆或急或馳,令徽宗讚歎不已。

中國的古籍或書法作品,並沒有類似今天使用的標點,行文時,偶有用分行或隔離來表示停頓的。在書法作品中,更是隻注重布局,字與字之間疏密得宜,並無符號間斷。1973年,在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了一本帛書《老子》,書中在完整的句子後麵,落有不規則的黑點作為停頓。有人認為這應是古時的標點方式,不過也有人認為,帛書中停頓黑點和帛書的年代不符,應是後人為了閱讀方便,所住的標記。上世紀七十年代,在甘肅發掘出土的一批漢簡中,帶有一些奇形怪狀的符號,這或許可以說明,漢代時,人們在書寫或抄書時已經開始使用符號來做標記了。後漢何休所著的《春秋公羊傳解詁序》中,便有“句讀”的字眼。“句”表明文辭語意已盡,“讀”表明語意未盡而需要停頓。唐朝以後,中國的通俗讀物開始普遍地運用現今延用的“句號”。從現有的文獻依據來看,中國句讀符號使用的規範,應在宋朝,起碼“頓號”和“句號”成為規範標點符號應起於宋。除嶽飛之孫嶽珂在《九經三傳沿革例》中提及外,“鐵硯先生”毛晃在其《增修互注禮部韻略》中也有過“今秘省校書式,凡句絕則點於字之旁,讀分則微點於字之中間……”等關於標點的話。

童貫見徽宗喜歡,自己也是得意。由於跑了一身汗,忍不住抽出蔡京所題的那柄扇子,扇了起來。一般說來,作為奴才和臣子,在皇帝麵前如此隨意,是一種放肆行為。不過,徽宗正沉浸在藝術的欣賞和內心的喜悅之中,這等時候,即便和他稱兄道弟,估計也不為忤了。

“可惜,可惜啊?”徽宗突然搖了搖頭。

“萬歲爺,可惜什麼?難道這幅字是贗品?”

“不,字是真跡,朕可惜的是,三缺一啊。在東晉的書法家中,王羲之和其子王獻之為公認的大家,並稱‘二王’,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王羲之還有一個侄,名叫王珣,也是一位書法大家,三人實稱‘三王’,王珣所做《伯遠帖》與王獻之的《中秋帖》,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被稱為‘三希’,朕現在已有《伯遠帖》和《快雪時晴帖》,獨缺王獻之的《中秋帖》了。”

“萬歲爺放心,奴才一定將《中秋帖》搜到手。”

“那倒不必了,《中秋帖》朕已知落在何處,咦。”徽宗突然望著童貫手中的扇子一陣驚愕。

“奴才該死。”童貫這才意識到自己太放肆了,慌忙收了扇子跪倒。

“把扇子拿給朕看。”

童貫將戰兢兢將扇子遞了上去。徽宗展開細看,頻頻點頭,說道:“墨跡初幹,一看就是新作,童貫,此扇上麵的小江山乃何人所繪?”

“這……出自錢塘尉蔡京蔡大人之手。”

“哦。”徽宗點了點頭,道:“以朕猜測,這《快雪時晴帖》也是蔡大人所珍藏吧?”

“萬歲聖明,的確是蔡大人獻給您的。”童貫哪裏敢在徽宗麵前說謊。

“蔡京素與蘇軾、米芾等人來往,文才實不下於另外二人,傳令下去,即日召蔡京進見。”

童貫微微一愕,心說,行啊,姓蔡的,咱倆互為利用,各為前途著想,你倒爬到我前麵去了。徽宗微微一笑,對童貫道:“童貫,這次你的功勞不小,朕會記住的,你下去吧,好好為朕找一些類似《快雪時晴帖》的極品,朕會大大地有賞。”

“奴才謝過萬歲。”童貫行了禮,倒退著出去了。

徽宗朝外麵道:“楊戩何在?”

楊戩急步入內,垂手道:“萬歲,奴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