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在金門遙望故鄉(2 / 3)

建於六百年前的金門城便因此而來,名義上是預防倭寇,實為破壞風水──五馬拖車穴。

當周德興來到當時稱為浯州的金門時,赫見此處能出二帝王,便築城以困王氣,更在城內興建二帝廟,表示已出過兩位天子,以防再有天子出世。當他完成工事,發現城牆宛如馬車,載負城中的二帝廟,由地靈形成的五馬拖動飛快運轉,像是加快天子出世的速度,趕緊在南盤山上建一座石塔以拴馬,名稱“文台寶塔”。

時光荏苒,不僅大明帝國已不複存在,金門城也走進曆史,文台寶塔卻仍在南盤山上。到現場時,導遊說文台寶塔一開始便是以燈塔的功能建造,並不是稗官野史所稱的風水椿,可當我問及此塔夜裏不發光,如何作為燈塔之用時,導遊卻不接我的話茬,轉而說隻能在此處停留兩分鍾,該是上車的時候了。

下山前,回望文台寶塔,見塔身已然傾斜,我寧可相信那不是風化所致,而是被亟欲脫韁的馬兒拉斜的。

另一個過路天子是鄭成功。

也許鄭成功到金門的初衷並非為自己稱帝,而是反清複明,可在金門經營十五年後,他終究拋棄了這座島嶼,還將島上樹木砍伐一空,隻為造船渡台灣。

金門人戲稱,鄭成功的豐功偉業不在金門,金門卻造就了鄭成功的豐功偉業,即使他曾用劍在俗稱小金門的烈嶼開鑿一口“國姓井”,不過是曆史的偶然。

傳統聚落

金門有古厝。

作為世界上唯一完整閩南建築聚落的保存地,金門人是驕傲的,並說幾年前探索頻道曾以此為主題到金門拍攝影片。

閩南建築的特色是屋簷。象征官位的燕尾脊,象征平民的馬背脊,在君權至上的時代不得僭越,但金門處處可見燕尾脊,不是人人做官,而是瞅準了天高皇帝遠,帝力於我何有哉!

即使不是學建築出身的,閩南建築仍值得一看。

山後有十八間古厝,內有因地製宜的糯米牆,紅磚砌成“人”“丁”圖樣,代表人丁興旺;方便家燕駐足之用的牆沿,表現出對生物的體貼;設計給賊人踩的瓦片,希望賊人造訪時能在第一時間內驚動家犬狂吠警示;為家族子弟特設的私塾海珠堂,據說從此處朝東眺望,白天可見旭日,夜裏可見明月,宛如懸於海中之明珠,故取名為“海珠堂”,堂前半月型的水池如箭在弦上,有助學子衝刺向前。

除規劃為觀光地區的聚落外,在金門的傳統聚落,均遵守宗祠在後,寺廟在前的規定。

金門人宗族觀念極強,以瓊林蔡家為甚,族人有生男丁者,必須在大宗祭祖時完成報丁以登錄族譜,繳交報丁錢後,執事以紅龜粿一雙以示慶賀,審核十分嚴格,連入贅生子者也不得入族,但近年來由於男女平等觀念盛行,據說將來連生女孩都可能進行報丁。

成為瓊林蔡氏子孫後,必須進行每年兩次的廟祭及墓祭,祭祀後舉行“瓊林宴”,宴席名稱雖富貴,其實隻有簡單的麵線盤、白斬雞、蒸魚、蒜仔炒三層肉、炒菜以及湯這六道菜。年複一年,平時並無過多往來的族親,總能在此刻聚首。

不變的六樣菜色。不變的席地分食。祖先交代過,“官作乞丐食”,不可坐椅子,因這場聚會是為了緬懷祖先們的創業維艱,並聯絡宗誼。

如看膩了閩南建築,不妨走訪水頭聚落,欣賞充滿南洋風情的洋樓。

水頭最著名的是“得月樓”,樓名詩情畫意,卻是作為槍樓使用,槍樓後還有誘敵用的假洋樓。由於金門當地飽受海盜劫掠之苦,當地富商黃輝煌命人建造此樓以防禦,外觀看似美輪美奐,四麵外壁卻有圓形槍孔與鑄鐵槍架,還有地下秘道通往隔壁的黃輝煌洋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