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在金門遙望故鄉(1 / 3)

在金門遙望故鄉

藝文

作者:安平見

在古寧頭和平紀念園區有口和平鍾,上頭刻滿130種語言表達的“和平”,但願和平永在。

人在金門,適合遙望,仿佛站在時間與空間的樞紐,無論從哪個方向眺望,都能看見不一樣的風光。

海上儒林

金門的曆史很悠久,追溯起來,可到晉朝。而文風興盛卻是朱熹來金門講學之後的事。

金門人說,南宋時,朱熹任同安縣主簿,曾到當時隸屬同安的金門走訪,曾登青山坪北望平林,見四周林木蔥蘢,感歎曰:“此日山林,他日儒林”,後來金門果然出了四十三名進士,名列浯江書院木板牆上,與朱熹塑像同在。

金門人又說,七星鱸魚背上的黑斑點跟一名金門孝子——顏應佑有關。

聽說顏應佑生在元朝末年,當時因時局動亂,他與母親許氏不幸失散,經26年的找尋後總算找到母親,接回金門奉養,但他奉派到江南為官,秋日風起時想念母親,買了數尾鱸魚,在其背上題字“給顏母”後放入江中,魚隨江水漂流至金門近海經漁夫捕獲,認出墨跡的漁夫將鱸魚獻給顏母嚐鮮,顏母吃完後將魚骨丟在圳溝,鱸魚便複活而遊回顏應佑處。聽聞此事的天子便賜匾額“孝子”予顏應佑,七星鱸魚則因背上的墨跡斑點得名。

故事雖離奇,“孝子”匾額卻仍掛在浯江書院,供後人瞻仰,以示此事不虛。

除文官外,金門的武將也不少,曾號稱“百裏一總兵,九裏三提督”。

占地廣大的總兵署固然彰顯了陳成龍總兵的顯赫,我卻偏愛藏身巷弄間的盧成金將軍第。

盧成金將軍的年代距離我們並不是太遙遠,他是在清朝倒數第二個皇帝光緒年間去世,頂多百餘年,但流傳的故事聽來卻像是好幾百年前才會有的。

據說盧成金本名盧鐵,在他還小的時候,金門夏天多有蚊蟲,常令人鎮夜不得安眠,偏盧鐵總是一覺到天亮,有天有個孩子調皮,硬是要跟盧鐵交換位子睡覺,睡下後果然沒有蚊蟲騷擾,半夜睡得正香甜時一翻身,突然挨了數耳光,可憐的孩子被扇得莫明其妙,魂飛魄散。原來是盧鐵功名在身,城隍爺為免他夜間不得安眠,特地派小鬼來為他扇風並驅趕蚊蟲,是夜小鬼像平時一樣執行任務,到半夜孩子翻身時才發現自己服務錯人,心頭火起而動手打人。

即使有城隍爺的關照,盧鐵的功名路起初也並不順遂,曆經三次武舉落榜,他到觀音廟求簽詩,相傳抽中上書“佛前發誓無異心,且看前途得好音,此物原來本是鐵,也能變化得成金”的簽,心下頓悟,於是改名為盧成金,自此扶搖直上,立下無數功績,連遠在北京的皇帝都賜予皇室建築專屬的烏心石以示寵幸。

走出將軍第,走入君子巷,來到金門香火鼎盛的奎閣,始知金門向來隸屬同安縣,不能建孔廟,隻能拜魁星。又聽導遊說,金門佳穴處處,奎閣建於蜘蛛穴,蚊蠅飛蟲全不敢靠近,我才恍覺,眼下正值炎熱夏夜,我們一行遊客在奎閣駐足超過三十分鍾,卻無人被蚊蟲叮咬,似可證實此項傳言。

天子傳說

金門的夜裏有種種傳說,白天亦如是。

相傳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祖父搶了陳友諒曾祖父骨灰壇預定埋葬的風水,那處風水位於水底,狀似張口龍。他將朱元璋曾祖父的骨灰用荷葉裹好,利用陳家雇用他放骨灰壇時,先把自家的骨灰包放入,不料龍口就此封閉,他便隨手將陳家骨灰壇棄於水中,獨自上岸。

據說,這就是陳友諒在與朱元璋奪天下時落敗的原因。

朱元璋既從風水得天下,當然不容他人擁有得天下的好風水,他派出善於勘風水的手下周德興走訪全國各地,如遇出天子的好風水便加以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