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含報酬率(A)=16%+(2%×99+499)=16.04%
內含報酬率(B)=16%+(2%×33822+338)=17.88%
C方案各期現金流入量相等,符合年金形式,內含報酬率可直接利用年金現值表來確定,不需要進行逐步測試。
設現金流入的現值與原始投資相等:
原始投資=每年現金流入量×年金現值係數
12 000=4 600×(p/A,i,3)
(p/A,i,3)=2. 609
查閱“年金現值係數表”,尋找n=3時係數2.609所指的利率。查表結果,與2.609接近的現值係數2.624和2.577分別指向7%和8%。用內插法確定C方案的內含報酬率為7.32%。
內含報酬率(C)=7%+(1%×2.624-2.6092.624-2.577)
=7%+0. 32%
=7. 32%
計算出各方案的內含報酬率以後,可以根據企業的資金成本或要求的最低投資報酬率對方案進行取舍。假設資金成本是10%,那麼A、B兩個方案都可以接受,而C方案則應放棄。
內含報酬率是方案本身的收益能力,反映其內在的獲利水平。如果以內含報酬率作為貸款利率,通過借款來投資本項目,那麼,還本付息後將一無所獲。這一原理可以通過C方案的數內含報酬率和現值指數法有相似之處,都是根據相對比率來評價方案,而不像淨現值法那樣使用絕對數評價方案。
在評價方案時要注意到,比率高的方案絕對數不一定大,反之也一樣。這種不同和利潤率與利潤額不同是類似的。A方案的淨現值大,是靠投資20 000元取得的;B方案的淨現值小,是靠投資9 000元取得的。如果這兩個方案是互相排斥的,也就是說隻能選擇其中一個,那麼選擇A有利。A方案盡管投資較大,但是在分析時已考慮到承擔該項投資的應付利息。如果這兩個方案是相互獨立的,也就是說采納A方案時不排斥同時采納B方案,那就很難根據淨現值來排定優先次序。內含報酬率可以解決這個問題,應優先安排內含報酬率較高的B方案,如有足夠的資金可以再安排A方案。
內含報酬率法與現值指數法也有區別。在計算內含報酬率時不必事先選擇貼現率,根據內含報酬率就可以排定獨立投資的優先次序,隻是最後需要一個切合實際的資金成本或最低報酬率來判斷方案是否可行。現值指數法需要一個適合的貼現率,以便將現金流量折為現值,貼現率的高低將會影響方案的優先次序。
4.回收期法
回收期是指投資引起的現金流入累計到與投資額相等的需要的時間。它代表收回投資所需要的年限。回收年限越短,方案越有利。
在原始投資一次支出,每年現金淨流入量相等時:
回收期=原始投資額每年現金淨流入量
前例的C方案屬於這種情況:
回收期(C)=12 0004 600=2.61(年)
如果現金流入量每年不等,或原始投資是分幾年投入的,則可使下式成立的n為回收期:
∑nk=0Ik=∑nk=0Ok
回收期法計算簡便,並且容易為決策人所正確理解。它的缺點在於不僅忽視時間價值,而且沒有考慮回收期以後的收益。事實上,有戰略意義的長期投資往往早期收益較低,而中後期收益較高。回收期法優先考慮急功近利的項目,可能導致放棄長期成功的方案。它是過去評價投資方案最常用的方法,目前作為輔助方法使用,主要用來測定方案的流動性而非營利性。
5.會計收益率法
這種方法計算簡便,應用範圍很廣。它在計算時使用財務報表上的數據以及普通會計的收益和成本觀念。
會計收益率=年平均淨收益原始投資額×100%
仍以前例的資料計算:
會計收益率(A)=(1 800+3 240)÷220 000×100%=12.6%
會計收益率(B)=(-1 800+3 000+3 000)÷39 000×100%=15.6%
會計收益率(C)=60012 000×100%=5%
有人主張,計算時公式的分母使用平均投資額,這樣計算的結果可能會提高1倍,但不改變方案的優先次序。
計算“年平均淨收益”時,如使用不包括“建設期”的“經營期”年數,其最終結果稱為“經營期會計收益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