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方式五花八門,企業的投資方式究竟有哪些?不同的投資方式所帶來的投資回報一樣嗎?企業應該如何選擇投資方式?
李嘉誠認為,一個隻圖小利的人,終究成不了大商人。這個道理放之四海而皆準。有些人相信貪利,才能暴富,不過,這些人叫暴發戶,而不叫大商人;真正的大商人都是步步壯大的財富巨子。李嘉誠也正是靠著這樣的信念,才一步一步控有香港最大的綜合性財團,成為世界華人首富。
李嘉誠經商喜歡長線投資。在投資上,李嘉誠從來都追求穩中求進,事先製定預算,然後在適當的時候以合適的價格投資。因此,李嘉誠常常以長期投資者的麵目出現在地產界,同時,他又是長期投資者中的保守派。
1962年,香港政府修改建築條例並公布1966年實施。地皮擁有者為了避免新條例實施後吃虧,都趕在1966年之前建房。這股建房熱潮是在銀行的積極資助下掀起的,銀行不僅提供按揭,自己也直接投資房地產。
炒風空前熾熱,職業炒家應運而生。他們看準地價樓價日漲夜升的畸形旺市,以小搏大,隻要付得起首期地價樓價,就可大炒特炒,趁高脫手。大客炒地,小客炒樓(花)。大客大都是地產商,甚至還有銀行家;小客多是炒金炒股的黃牛黨。
在這股風起雲湧的炒風中,李嘉誠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買空賣空是做生意的大忌,投機地產猶如投機股市,“一夜暴富”的後麵,往往就是“一朝破產”。
他一如既往地在港島新界的新老工業區尋購地皮,營建廠房。他盡可能少地依賴銀行貸款,有的工業大廈完全是靠自籌自有資金建造。公司下屬的塑料部經營狀況良好,盈利可觀;地產部已由起初的純投資轉為投資效益期,隨著新廠的不斷竣工出租,租金源源不斷成幾何級數湧來。
1965年1月,香港小銀行——明德銀號發生擠提宣告破產,究其原因,是“參與房地產投機,使其沒有流動資金,喪失償債能力”。明德銀號的破產,加劇了存戶的恐慌心理,擠提風潮由此爆發,迅速蔓延到一係列銀行,廣東信托商業銀行轟然倒閉,連實力雄厚的恒生銀行也陷於危機之中,不得不出賣股權予彙豐銀行才免遭破產。
港府采取緊急措施,才遏製住擠提潮,但銀行危機卻持續了一年有餘,不少銀行雖未倒閉,卻隻能“苟延殘喘”。在銀行危機的劇烈振蕩下,興旺熾盛的房地產業一落千丈,一派肅殺。地價樓價暴跌,脫身遲緩的炒家,全部斷臂折翼,血本無歸。靠銀行輸血支撐的地產商、建築商紛紛破產。
在這次危機中,長江公司的損失,與同業相比微乎其微。它隻是部分廠房碰到租期屆滿,續租時降低租金,而未動搖其整個根基。當那些激進冒險的地產商,或破產,或觀望,“保守”的李嘉誠卻仍在地產低潮中穩步拓展。
1966年底,低迷的香港房地產開始出現一線曙光,地價樓價開始回升。銀行經過一年多休養生息,元氣漸漸恢複,有能力重新資助地產業。地產商躍躍欲試,準備大幹一場。就在此時,中國內地的“文化大革命”浪潮開始波及香港,並觸發了香港的“五月風暴”。
“將武力收複香港”的謠言四起,香港人心惶惶,觸發了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第一次大移民潮。移民以有錢人居多,他們紛紛賤價拋售物業,嚴重地打擊了房地產業。當時香港新落成的樓宇無人問津,整個房地產市場賣多買少,有價無市。地產、建築商們焦頭爛額,一籌莫展。
當時的李嘉誠也是憂心忡忡。他不時聽廣播,看報紙,密切關注事態發展。李嘉誠知道,香港的“五月風暴”與內地的“文革”有直接關係。那時,不少內地群眾組織的小報通過各種渠道流入香港,李嘉誠從中獲悉,內地春夏兩季的武鬥高潮,自8月起,漸漸得到控製,趨於平息。從而判斷出香港的“五月風暴”也不會持續太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