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變動成本差異的分析
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變動製造費用都屬於變動成本,其成本差異分析的基本方法相同。由於它們的實際成本高低取決於實際用量和實際價格,標準成本的高低取決於標準用量和標準價格,所以其成本差異可以歸結為價格脫離標準造成的價格差異與用量脫離標準造成的數量差異兩類。
成本差異=實際成本-標準成本
=實際數量×實際價格-標準數量×標準價格
=實際數量×實際價格-實際數量×標準價格+實際數量×標準價格-標準數量×標準價格
=實際數量×(實際價格-標準價格)+(實際數量-標準數量)×標準價格
=價格差異+數量差異
(1)直接材料成本差異分析。
直接材料實際成本與標準成本之間的差額,是直接材料成本差異。該項差異形成的基本原則有兩個:一是價格脫離標準,二是用量脫離標準。前者按實際用量計算,稱為價格差異;後者按標準價格計算,稱為數量差異。
材料價格差異=實際數量×(實際價格-標準價格)
材料數量差異=(實際數量-標準數量)×標準價格
“例7-9”本月生產產品300件,使用材料2 700千克,材料單價為0.6元/千克;直接材料的單位產品標準成本為4元,即每件產品耗用8千克直接材料,每千克材料的標準價格為0.5元。根據上述公式計算:
直接材料價格差異=2 700×(0.55-0.5)=270(元)
直接材料數量差異=(2 700-300×8)×0.5=150(元)
直接材料價格差異與數量差異之和,應當等於直接材料成本的總差異。
直接材料成本差異=實際成本-標準成本
=2 700×0. 6-300×8×0.5
=1 620-1 200
=420(元)
直接材料成本差異=價格差異+數量差異
=270+150
=420(元)
材料價格差異是在采購過程中形成的,不應由耗用材料的生產部門負責,而應由采購部門對其作出說明。采購部門未能按標準價格進貨的原因有許多,如供應廠家價格變動、未按經濟采購批量進貨、未能及時訂貨造成的緊急訂貨、采購時舍近求遠使運費和途耗增加、不必要的快速運輸方式、違反合同被罰款、承接緊急訂貨造成額外采購等等,需要進行具體分析和調查,才能明確最終原因和責任歸屬。
材料數量差異是在材料耗用過程中形成的,反映生產部門的成本控製業績。材料數量差異形成的具體原因有許多,如操作疏忽造成廢品和廢料增加、工人用料不精心、操作技術改進而節省材料、新工人上崗造成多用料、機器或工具不適用造成用料增加等。有時多用料並非生產部門的責任,如購入材料質量低劣、規格不符也會使用料超過標準;又如工藝變更、檢驗過嚴也會使數量差異加大。因此,要進行具體的調查研究才能明確責任歸屬。
(2)直接人工成本差異分析。
直接人工成本差異,是指直接人工實際成本與標準成本之間的差額。它也被區分為“價差”和“量差”兩部分。價差是指實際工資率脫離標準工資率,其差額按實際工時計算確定的金額,又稱為工資率差異。量差是指實際工時脫離標準工時,其差額按標準工資率計算確定的金額,又稱人工效率差異。
工資率差異=實際工時×(實際工資率-標準工資率)
人工效率差異=(實際工時-標準工時)×標準工資率
“例7-10”本月生產產品300件,實際使用工時750小時,支付工資4 125元;直接人工的標準成本是10元/件,即每件產品標準工時為2小時,標準工資率為5元/小時。按上述公式計算:
工資率差異=750×(4 125750-5)
=750×(5. 5-5)
=375(元)
人工效率差異=(750-300×2)×5
=(750-6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