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1章 存貨管理的基本模型(1 / 2)

存貨訂貨決策涉及四項內容:決定進貨項目、選擇供貨單位、決定進貨時間和決定進貨批量。按照存貨的管理目標,需要通過合理的進貨批量和進貨時間,使存貨的總成本最低。這個批量叫做經濟訂貨量,有了經濟訂貨量,可以很容易地找出最適宜的進貨時間。

1.經濟訂貨量基本模型

經濟訂貨量基本模型需要設立的假設條件是:

(1)企業能夠及時補充存貨,即需要存貨時便可立即取得存貨。

(2)能集中到貨,而不是陸續入庫。

(3)不允許缺貨,即無缺貨成本。

(4)需求量穩定且能預測,即D為已知常量。

(5)存貨單價不變,不考慮現金折扣,即U為已知常量。

(6)企業現金充足,不會因為現金短缺而影響進貨。

(7)所需存貨市場供應充足,不會因買不到需要的存貨而影響其他。

設立了上述假設後,存貨總成本的公式可簡化為:

Tc=F1 DQ·K DU F2 Kc·Q2

當F1、K、D、U、F2、Kc為常數時,Tc的大小取決於Q,為了求Tc的最小值,可對其求導演算,可得下列公式:

Q=2KD/Kc

這一公式稱為經濟訂貨量基本模型,求出的每次訂貨批量可使Tc達到最大值。這個基本模型還可以變為其他形式:

每年最優訂貨次數計算公式為:

N=DQ=D2KD/Kc=DKc/2K

存貨總成本計算公式為:

Tc(Q)=KD2KDKc 2KDKc2·Kc=2KDKc

最佳訂貨周期計算公式為:

t=1N*=1DKc2K

經濟訂貨量占用資金計算公式為:

I=Q2·U=2KD/Kc2·

U=KD2Kc·U

“例6-1”某企業每年耗用某種材料3 600千克,該材料單位成本10元,單位存儲成本為2元。

一次訂貨成本25元,則:

Q=2KDKc=2×3 600×252

=300(千克)

N=DQ=3 600300=12(次)

Tc(Q)=2KDKc=2×25×3 600×2

=600(元)

t=1N*=1212=1(月)

I=Q2·U=3002×10=1 500(元)

2.基本模型的擴展

經濟訂貨量的基本模型是在前述假設條件下建立的,但在現實生活中十分罕見,必須根據實際情況,放寬假設,同時改進模型。

(1)訂貨提前期。

一般情況下,企業的存貨不能做到隨時補充,因此不能等存貨用光了再去訂貨,而需要在沒有用完時提前訂貨。在提前訂貨的情況下,企業再次發出訂貨單時,尚有存貨的庫存量,稱為再訂貨點,用R表示。它的數量等於交貨時間(L)和每日平均需用量(d)的乘積:

R=L·d

續前例,企業訂貨日至到貨期的時間為10天,每日存貨需要量10千克,那麼:

R=L·d=10×10=100(千克)

即企業在尚存100千克存貨時,就應當再次訂貨,等到下批訂貨到達時,原有庫存剛好用完。此時有關存貨的每次訂貨批量、訂貨次數、訂貨間隔時間等並無變化,與瞬時補充相同,唯一區別在於發出訂單的時間不同。

(2)存貨陸續供應和使用。

在建立基本模型時,是假設存貨一次全部入庫,事實上,各批存貨可能陸續入庫,使存量陸續增加。

“例6-2”某零件年需用量(D)為3 600件,每日送貨量(P)為30件,每日耗用量(d)為10件,單價(U)為10元,一次訂貨成本(K)為25元,單位儲存變動成本(Kc)為2元,存貨數量的變動。

設每批訂貨數為Q。由於每日送貨量為P,故該批貨全部送達所需日數則為Q/P,稱之為送貨期。

因零件每日耗用量為d,故送貨期內的全部耗用量為:

QP·d

由於零件邊送邊用,所以每批送完時,最高庫存量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