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1 中國利用外資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7.5.1.1 跨國公司直接投資的地區分布和行業分布不均勻
跨國公司直接投資的地區分布和行業分布不均勻,導致我國產業和地區投資結構失衡,影響區域經濟協調發展。FDI的產業分布以製造業為主,占FDI的60%,基礎設施(能源、交通和建築)有明顯提高,房地產業一直占相當比重(10%~14%),服務業在90年代增長較快。外資投資於我國的農、林、牧、漁業相對很少,1998年僅1%(中國統計年鑒,1999)。地區分布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區,並集中於大城市。中西部地區吸引外資很少。截至2001年6月份,東部11個地區累計利用外資占全國的85.98%,西部地區僅為5.31%。根據國內學者的研究,認為FDI與當年的進出口有正相關關係。一個地區的進出口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個地區的投資環境。中國的東、中、西部地區的經濟外向度有很大差異。西部地區FDI較少的重要原因是進出口水平太低,而此種狀況又是因投資環境整體狀況較差造成的。投資環境差造成FDI存量低,已吸收的較少的FDI對西部地區進出口的貢獻小,加上西部地區國內企業的出口能力總體上相對東部要差,最終使西部地區整體進出口能力較弱,較弱的進出口能力不僅影響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和經濟外向度,反過來又對改善西部地區的投資環境(硬環境和軟環境)產生不良影響。要打破這種惡性循環,必須從改善西部地區投資環境上先下工夫,首先要做的是提高西部地區現有企業的進出口能力即是改善西部地區投資環境的有效措施。
7.5.1.2 吸引外資存在的深層製約因素
一是市場準入的差距。與市場完全開放的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服務貿易領域的市場準入方麵對外國直接投資還有年限、領域、方式、股權經營範圍等的限製。二是市場競爭環境的差距。突出問題是國內市場的地區分割和侵犯知識產權比較嚴重。中國國內市場的龐大本是吸引外商投資的重要有利因素,但是地區分割降低了對外資的吸引力,或使得外商直接投資難以擴大規模。假冒偽劣泛濫,侵犯知識產權時有發生,使得外商投資高新技術項目、轉讓先進技術和生產尖端產品的積極性大打折扣,甚至出現外商為避免被侵權而轉移到別的國家生產再向中國出口的現象,這阻礙了我國利用外資注重引進先進技術和產品這一重要目標的實現。三是某些政策的滯後。跨國公司進入中國市場,希望更多的采用並購、股份公司、BOT等國際上通行的投資方式,但是我國這方麵的政策遲遲不能出台。這種狀況既不能促進和保護有效競爭,又不能滿足外商直接投資的需要。
7.5.1.3 跨國公司在華直接投資企業的根植性差
從外商直接投資與一國內生技術培養的角度,直接投資的技術溢出途徑除了以往文獻確認的示範效應、競爭效應和人才流動效應以外,知識流動效應、生產網絡效應和技術聯係效應也是培育一國內生技術能力的關鍵,而它們也都是以FDI為載體的。其中,技術聯係效應有時至關重要的。如何確立技術聯係以及確立什麼樣的技術聯係,是利用外資過程的一個核心問題。跨國公司位於東道國的子公司之間,構成了一種垂直聯係,即跨國公司位於各東道國子公司之間,構成了一種聯絡關係;而跨國公司位於東道國和東道國企業之間,則構成了一種獨特的技術聯係。這種技術聯係很大程度上是通過跨國公司的子公司提高企業的當地采購率和銷售率、當地的研究開發活動以及人員流動來實現的。所有這種活動都養成了某種技術聯係,從而使跨國公司的技術知識轉變為東道國的內生技術能力。所謂內生的技術能力,是指由東道國本地企業所掌握的、不會因為跨國公司撤資或資本轉移而流失,並且具有持續穩定提升機製的技術能力。根據王春法等人的研究,引入中國的FDI體現出明顯的兩頭在外,根植性差的特點。換言之,外商直接投資企業其機器設備以及零部件主要來源是其母公司,其產品也主要是銷往國外。從這個意義上說,外資企業對於母公司有著強烈的技術依附關係。它們更多的是跨國公司母公司技術的接受者,而不是內生技術的創造者。正是在華外商直接投資企業具有的技術外向型特征,影響了自身的技術創新活動,也相對減弱了向當地的技術擴散,而這種根植性恰恰是外來技術知識轉化為內生技術能力的關鍵所在。
7.5.2 政策建議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的實踐中,既有顯著的正效應,也呈現出不容忽視的負效應。為此,利用外資既要積極,又要謹慎。一方麵,外商直接投資對我國經濟發展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因此要采取措施積極吸引,並有效地配置發揮其經濟效益;另一方麵,我們不能迷信外資的作用,針對利用外資中出現的負效應,采取可行的策略同時,加強對外資利用的有效監管,以便最大限度地發揮其正效應,減少負效應,發揮直接投資在我國現代化建設中的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