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壟斷的可能性與引進外資的方式有一定的關聯。
與新建方式注入綠地投資相比,以並購方式引進外資導致壟斷的可能性更大。中國是發展中國家,但國內市場規模龐大,產業門類齊全,並有一定發展的基礎。總體上,中國資產存量巨大,為外資進入、並購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從產業布局看,有一批相當競爭力和規模的企業,比較容易通過出讓股權的方式與外資合作,一些行業雖然沒有達到規模化生產和較強的競爭力的企業,但產業發展潛力巨大,企業整合要求高,也可以對外轉讓和出售。所以從這個角度看,也為跨國並購提供了便利條件。但是在一般情況下,吸引外商並購投資,會使競爭性企業數量減少,容易形成跨國公司的壟斷地位,甚至更易引發發展中國家的支柱產業被外資控製。
4.壟斷行業的開放和壟斷主體轉換的可能性。
我國的壟斷行業大都是兩種類型的壟斷並存,如金融、電力、電信、航空、港口和城市公用設施等行業。長期以來,這些壟斷性質的行業中利潤空間較大,因此成為外資最希望進入的領域。同時,這些壟斷行業的競爭優勢與經營規模、網點數量、全球客戶、技術和管理水平密切相關,外資尤其是大型跨國公司有明顯的優勢,加入WTO之後這些行業將逐步放開。在外資涉足自然壟斷行業時,開放必然伴隨著管製和管製規則的變動,利益衝突和我們經驗的不足,有可能引起壟斷主體的轉移,即由國內企業的壟斷轉為跨國公司的壟斷,這一點必須引起有關部門高度重視。
筆者認為,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在我國某些產業出現的壟斷現象,其重要的根源在於我國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市場結構方麵存在巨大的差異。對於我國某些產業來說,許多大型跨國公司的規模比我國該產業整體規模還大。這些跨國公司進入國內市場後,如果我們的外資政策和產業政策沒有從保護國內產業的角度出發,少數跨國公司在中國市場上有可能扮演著壟斷和寡頭壟斷者的角色,從而控製我國市場和技術。
(1)防止壟斷和打破壟斷,維護國家經濟安全,最有效的是形成競爭性市場。在一個壟斷性市場上和一個競爭性市場上,跨國公司的行為是不同的。堅持在有可能競爭的行業中加入和強化競爭,仍然是最有效的監管思路。怎樣形成競爭性市場?一方麵,加快放開對國內投資者進入限製,加快國有企業的改革,形成一批國內有實力的競爭者。過去的十幾年,中國有相當一批企業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它們通過引進技術,使產品檔次和質量迅速提高,資產質量和技術水平也躍上新台階,在國內和國際市場上都有一定的知名度。目前這些國內企業在與外商直接投資的競爭中,尚存在地位不平等。國有企業在冗員、債務問題上負擔沉重,而非國有企業在進入限製、融資條件、市場地位等方麵又受到不公平的待遇。這些無疑束縛了國內企業的競爭力,是導致部分國內企業在與外商直接投資競爭中失利的一個重要原因。所以,為國內企業創造一個與外商平等競爭的環境,才能形成有效的市場競爭。平等競爭的環境包括:第一,政策環境的平等,給予外商的優惠政策,國內有實力的企業也可享受;第二,體製環境的平等,消除國內企業發展的體製障礙,加快國企改革,使企業真正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法人主體和市場競爭主體,企業才有尋求長期發展的激勵,才能在“動力”這個深層麵上與跨國公司直接投資企業處於平等地位上。隻有進一步打破對企業產權重組的不當限製,促進資源按照市場原則合理流動和配置,才能形成一批大企業和企業集團,使之有能力在與跨國公司的競爭與合作中生存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