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3 跨國公司直接投資對中國產業結構、技術進步的影響(2 / 3)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20世紀90年代以來,跨國公司為了自身利益,開始轉向全球範圍內組合和使用技術資源。中國製造業和中國研發的吸引力,是跨國公司在中國從事研發的主要因素,與此同時,生產全球化和研發全球化的趨勢,是中國吸引較多跨國公司技術、研發投資的重要大背景。

7.3.2.3 競爭性市場結構的形成也是引起跨國公司技術引進行為變化的重要因素

中國若幹市場結構由壟斷轉為競爭性市場結構是促使跨國公司積極引進技術的又一重要原因。跨國公司在東道國市場上形成壟斷的可能性和跨國公司在我國某些行業中的重要地位,確實引起國人擔心跨國公司會憑借優勢形成市場壟斷。不可否認,跨國公司進入中國市場確有壟斷的意願,這從跨國公司進入中國市場尋求壟斷利潤的動機和行為表現出來。但此種行為隨著時間的推移、市場結構的改變不是加強而是減弱。在大型跨國公司剛進入中國時,一個行業隻有一兩家實力雄厚的跨國公司投資企業,在這種獨占或寡頭市場中,外資企業對市場有較強的壟斷性,典型的表現是不引進先進技術、產品更新換代慢而價格居高不下。轎車、移動通訊、洗滌用品等行業均出現過一段時間內一兩家國際知名跨國公司產品占市場份額很大的局麵。

20世紀90年代中期後,跨國公司的行為發生了變化:其一,是加快先進技術轉移;其二,是下調產品價格。這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中國市場結構的變化。市場結構的變化由三個方麵的因素所致。首先,同行業跨國公司之間在中國市場上的競爭。當一兩家跨國公司進入中國市場並獲得較高的收益時,高額利潤會誘致其他企業的進入,當同行業內有多家跨國公司在中國投資時,跨國公司巨頭之間的競爭不可避免。跨國公司巨頭之間的中國市場的競爭會不斷地要求跨國公司能夠在中國市場確立起穩固的競爭地位,而迅速有效的應對中國市場的需要,是跨國公司中國市場經營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次,跨國公司的內外企業處於跨國公司全球生產體係中,相當比例的產品要銷往國際市場。為了保持國際競爭力,必須使用有競爭力的技術和保持低成本水平。再次,國內競爭者的形成。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有一批內資企業競爭力迅速提高,成為跨國公司在中國市場上的強有力的競爭者。總之,中國市場的巨大潛力被更多的跨國公司認可,沒有哪個跨國公司願意將市場拱手讓給競爭對手。隨著眾多的跨國公司來華投資,它們之間的競爭會越來越激烈。出於擴大市場的目的,跨國公司在投資中加大技術投入比重就是必然的。也就是說,市場競爭強度不僅是打破壟斷的有力武器,而且成為跨國公司在華投資企業轉讓先進技術和加強研發的推動力。

7.3.3 跨國公司引進技術的溢出效應及對我國產業結構的影響

7.3.3.1 跨國公司引進技術的溢出效應

技術的溢出效應是指跨國公司所具有的產品技術、管理技術和研發能力從外商直接投資企業內部向東道國企業擴散的效應。一般分為產業內溢出效應和產業間溢出效應。

(1)產業內溢出效應。產業內溢出效應是指跨國公司對其所在東道國同一行業內的競爭者產生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兩方麵:其一是市場競爭效應。跨國公司憑借擁有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的優勢,參與不同東道國的市場競爭,打破原有的市場壟斷均衡,使企業改善經營管理,努力提高技術水平和充分利用本地資源,從而提高市場競爭能力,在此過程中,必有一些低效率的企業被淘汰出該行業,最終使得資源流向效率高的企業,得到優化配置,整個行業競爭力提高。二是示範效應,跨國公司采用先進技術和工藝所生產的產品,由於滿足了市場需要並且有較好的活動能力,這也會刺激東道國企業通過各種方法,如:逆向工程的模仿研究和開發,或雇傭曾經在跨國公司工作過、受過培訓的技術管理人員,從而間接獲得該產品的生產技術和工藝。

(2)產業間溢出效應。這是指跨國公司在東道國進行業務活動時,對當地供應商、購貨商會產生影響。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麵:一是後向聯係。跨國公司向當地企業購買加工原料或零部件是其間接影響東道國產業結構的主要方式。通過這種後向聯係,可以使東道國上遊產業生產效率提高,生產能力得到加強。同時為保證其產品的質量和競爭能力,跨國公司往往會為供應商改善經營管理,提高產品質量。這種後向聯係,可以促進東道國上遊產業技術重組,提高企業技術水平。二是前向聯係。東道國企業通過購買跨國公司較先進的技術產品,能提高自身產品的質量和生產效率。同時,跨國公司產品的相關技術也會向東道國企業轉移。這種前向聯係對東道國下遊產業技術水平將產生影響。

到目前為止,對外商直接投資在中國的作用的評價,許多學者認為利大於弊(王洛林、江小涓、盧聖亮,2000;Zhang,1999、2001a、2001b和2001d)。這一點主要表現在外資總體上導致投資擴大、就業增加、出口擴張,更重要的是新技術的引進及其導致的產業升級,及其外資效益的溢出作用。從跨國公司在中國投資的實際看,無論是產業內還是產業外的技術溢出效益是明顯的,具體通過下列途徑達到:

第一,對中國配套企業的帶動作用。這是跨國公司技術擴散的重要方式。具體方式包括對配套產品的質量、技術和性能提出較高要求,提供相應的技術標準和技術援助,或者共同投資開發。通過當地企業的配套,跨國公司有關技術能力會向中國企業轉移。

第二,引導國內研發能力麵向市場。跨國公司在中國設立研發機構,將國外的學術思想、學術關係帶進來,國內的研究人員進入這些機構,獲得了與世界最前沿的科技直接接觸的機會,把握當今世界科技發展動態。外商研發機構通過與國內科研機構、大學的合作,向合作方提示本領域研發工作的方向、取得進展的途徑、存在的問題、可能的突破方向等一些重要知識訣竅。

第三,示範和競爭效應。跨國公司的進入,會對國內企業形成競爭壓力,為了保持市場競爭力,會迫使國內企業加速技術開發和提升技術水平。中國的通訊設備、汽車、工程機械等行業中的內資企業之所以不斷的提高技術水平,與跨國公司在這些行業投資所帶來的競爭壓力不無關係。

第四,為國內企業提供高水平配套產品。中國有一些產業和產品,在最終產品的設計、繼承和組裝上,達到了較高水平甚至世界先進水平,但由於國內配套企業提供的零部件、原材料和加工工藝達不到高質量的要求,使整個產品的質量和檔次下降,如果大量依賴進口零部件和原材料,會導致產品成本大幅上升,甚至從財務的角度看是不可行的。外商直接投資企業進入相關的配套行業,生產了高質量、低成本的零部件和原材料,使國內已經具有的最終製造技術具備了應用的可能性,提升了國內產業的技術水平。

第五,人才流動。人才在內資企業和外資企業之間流動,是跨國公司技術外溢十分重要的途徑。在全球尖端技術的傳播中,人才流動是最重要的綜合性載體。一方麵,吸引了一批在國外學有成就、在國外大公司經過良好訓練和工作成績突出的海外留學人員到研發中心工作;另一方麵,跨國公司向國內研發機構和企業輸送高檔次研發人才。2002年,跨國公司在華研發機構中出現了其高級研發人員回流國內研發機構和企業的新現象。這種人才流動意義重大。

7.3.3.2 對中國產業結構的影響

利用跨國公司直接投資的根本任務是實現產業結構的升級換代。產業結構是一個國家經濟素質的重要體現,各國發展速度、發展規模、出口競爭、國民所得的差異,根本原因在於產業結構不同。技術含量高的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例越大,產出效益就越大,國際分工地位就越高。勞動密集型為主的產業結構是發展中國家的基本特征,資本密集型產業結構是工業化國家的根本特征,知識密集型產業結構是後工業化國家的根本特征。我國產業結構正處在由勞動密集型為主向資本技術密集型為主的產業結構過渡時期。產業結構的這一特征從三次產業結構和主要產業所占的比重上顯現出來。為了說明問題,我們可以參照日本的產業結構的變化做一比較。眾所周知,50~60年代是日本經濟高速發展時期,1965年它步入發達國家行列,實現了勞動密集型為主向資本密集型為主的產業結構轉換。在這一過程中最突出的特征是第一產業比重降低,1950~1960年,第一產業由26%降至14.9%,1970年實現了向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結構的轉換,第一產業已降到了6.32%,而第三產業升至45.19%。再來看中國產業結構變動的情況,1996年中國第一產業的比重為20.24%,相當於日本50~60年期間的水平,說明中國正實現由勞動密集型向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結構的過渡。而第二產業占49%的比重反映了中國對物質產品的需求仍然高於對服務的需求,屬於正處於工業化快速成長期。在這一重要時期,外商直接投資對中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和提升起何作用?總體上看,外商直接投資對中國產業結構影響力度與上麵分析的在華的外資技術引進行為和研發行為變化基本一致。

在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初,外商投資企業更多的是投資於我國勞動密集型加工行業,如服裝、鞋類、電子元件、塑料製品等行業。對我國的產業結構的升級沒有什麼帶動作用。90年代中期以來,一些大型跨國公司的投資項目進入我國產業結構升級過程中正在成長的產業,提升了我國的產業結構。我國增長較快的行業與外商直接投資在這些行業投資份額的增長有明顯的相關性。

外商投資研發機構的大量設立和提升其研發項目的水平,增強了我國在重要行業領域中的技術開發能力。以往我國利用外資中的一個突出的問題,是重視引進生產能力,而不重視引進技術開發能力。外資研究機構的進入和大型跨國公司直接投資技術投資的加大,具有提高本土技術開發能力的作用。目前我國在通訊技術、芯片設計和製造、汽車設計和製造、飛機設計和製造等重要產業中,技術開發能力大大提高,外商研發機構和技術投資發揮了一定的作用。沒有先進技術的引入,我們可能要花更長的時間和更大的成本,在更長的時間內無法形成研究能力,當然也就形不成有較大規模、有競爭力的生產能力。

高新技術產業成為跨國公司投資的主流領域。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迅速。1996~2000年高新技術製造業年均增長21.2%,高於同期全部工業產值增長速度11個百分點。90年代中期以後,我國高新技術產業迅速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吸引了較多的跨國公司的投資。1996年,外商投資企業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為74.21億美元,2001年增長到378.81億美元。6年當中,外商投資企業出口的高新技術產品占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中的比重從1996年的58.6%上升到2001年的82%。外商投資企業成為推動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尤其是電子信息、生物醫藥和新材料產業,日益成為外商投資的焦點。在我國製造業領域,由於外資的技術層次也在不斷提高,高附加值的現代製造業所占的比重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