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2 外國直接投資在中國的特點和發展趨勢(2 / 2)

4.外商直接投資的產業結構將有重大變化。

截至2000年底注冊登記的外商投資企業中,外方注冊資本在第一產業的比重約為2%,第二產業的比重為64%,其中工業的比重為61%,第三產業的比重為14%。顯然,我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的產業結構存在向第二產業傾斜的特征。外商直接投資的結構性傾斜,與我國產業對外開放度有關。在加入WTO之前,吸引外資的手段主要是對外資企業實施一些優惠的政策,比如對稅收的減免大大地降低了外資企業的產品成本,提高了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因而吸引了大批第二產業尤其是製造業的外國直接投資者。加入WTO以後,我國對外資開放度變化最大的是第三產業,隨著電信、金融保險、社會服務業等領域的逐步開放,進入第三產業的FDI比重將會增加,成為投資熱點,這會對調整投資產業結構的偏差產生積極的影響。

5.直接投資的來源地發生變化,發達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快速增長。

香港和台灣地區一度曾是中國直接投資的主要來源。1984~1996年期間,實際利用外資的39.5%和5.5%分別來自港、台地區。2001年1~6月份,在外資主要來源地中,德國、美國、意大利、日本等發達國家,以及韓國、中國台灣等國家和地區實際到位資金呈快速增長,增長速度分別是96%、40.22%、28.61%、39%、35.84%,成為我國利用FDI的主要推動因素,這種情況表明,由於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及國內經濟形勢的好轉,外商對我國的投資意願的增強。

7.2.2.中國吸引外資與全球跨國投資的比較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大量吸收跨國投資。但是,90年代上半期和下半期中國外資流入的增速與全球跨國投資的增長速度相比變化很大。90年代上半期,中國外資流入的增長速度明顯快於全球跨國投資的增速,中國連續四年吸引的外資占全球的投資比重高達10%以上,其中1994年達到13.5%。

90年代下半期,全球跨國直接投資總量繼續增長的同時,中國利用外資的數量增長較慢,1996~2000年,中國實際利用外資額一直徘徊在略高於400億美元的水平,同期全球跨國投資額從3590億美元上升到12710億美元。我國利用外資的增長速度遠遠低於全球跨國投資增長速度,吸引外資占全球跨國投資的比重也持續下降,2000年降至1992年來的最低點及3.2%。2001年外商在華的投資速度明顯加快。中國作為東道國的地位有恢複性上升,吸引外資占全球總額的比重上升到6.1%。2002年,在中國吸引外資繼續大幅增長的同時,全球直接投資流入量連續兩年持續減少,比上一年減少1/5,降至8510億美元,是1998年以來的最低點,中國則以創記錄的530億美元的流入量超過美國成為2002年全球最大的跨國直接投資的接受國,中國吸引外資占全球跨國投資的比重也已上升到9.98%,這是發展中國家首次成為跨國直接投資的首選目的地。2003年,中國繼續保持了全球最大引資國的地位。

中國作為東道國的國際地位還比較突出地體現在和大國相比外資在國內資本形成的比重位於各國之首。為什麼要與大國相比較?因為中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大國相對於小國而言,對內部資源的依賴性較強,外資在全部資本形成中的比重一般較低,將大國的這一比重與全球平均水平做比較意義不大,並不能完全體現中國東道國的國際地位。如果將中國與人口超5000萬以上的大國家相比較,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外商直接投資在固定資產投資總額中的比重明顯的既高於發展中大國的平均水平,也高於發達大國的平均水平,在全部發展中大國中位居第二,在全部大國中位居第三。如果隻將中國與人口超億的9個國家相比,中國吸引外資在資本形成總額中的比重名列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