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2 外國直接投資在中國的特點和發展趨勢(1 / 2)

對於資金短缺的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的投資作為一種外部資金來源,可視為跨國公司對東道國經濟增長做出的最主要、最直接的貢獻之一。對於國內儲蓄率較高、有較強的投資能力的發展中國家,隻有當跨國公司因其具有某種優勢,比東道國企業更具有競爭力時,跨國投資才會發生。此時,相對於國內投資行為,吸引跨國公司的直接投資可以提高資金的配置效率,改善資產形成的質量。對於我國來說,跨國投資的上述兩個作用同時存在,其各自的影響程度隨時間的推移而有所變化。

7.2.1 外國直接投資在我國投資中的地位

1.中國利用外資可以分三個階段。

1979~1990年之前,進入中國的外資雖然逐年增加,但引進外資的規模並不大。11年合計合同利用外資額是622.01億美元,其中FDI為285.2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額是418.94億美元,其中實際利用FDI僅115.97億美元。1991年直接投資占固定資產的比重也隻有3.69%。

進入90年代以後,中國引進外國直接投資的規模迅速擴大,外商直接投資作為外來資金來源,在我國固定資產投資額中所占的比重總體上呈現較大幅度的上升。1995年合同利用外國直接投資912.82億美元,比1990年增長了7.2%,實際利用FDI為375.21億美元,比1990年增加了9.2%。1996年合同利用FDI732.77億美元,實際利用FDI突破了400億大關,達到417.25億美元。1999年受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無論是合同利用外資,還是實際利用外資都出現首次負增長。但是,很快引進外資就走出了低穀,2000年吸收外資開始回升。

2001年底中國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迎來了跨國投資的新一輪高潮。從2002年開始,實際利用FDI突破500億美元,2003年仍然略有增長。從1979年實行對外開放以來,截至2003年,中國實際利用外資規模達到6795.58億美元,其中直接投資達4997.60億美元。

2.FDI在中國投資總量中的地位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長期以來我國是資金短缺的國家,利用外資彌補國內建設資金的不足,是我國引進外資的目的之一。從20世紀70年代末到90年代,外商直接投資作為外來資金來源,在我國固定資產投資中的比重總體上一直呈上升趨勢,期間1992~1998年是高峰階段。從1999起直接投資占中國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開始下降,2003年回落到1992年的水平。這種變化可能基於這些原因,它表明利用外資經過一個階段的發展,國內的技術和產業結構以及資金來源狀況有了巨大的或者是根本性的轉變。由於前幾年實施的拉動內需的政策的收效,由內需帶動的國內投資增加更快,國內對外資的關注程度可能發生了變化,利用外資將麵臨戰略調整和重新認識的問題。

3.利用外資的方式發生變化。

外商獨資企業的數量增加,成為直接投資的主要方式。我國引進外商直接投資的方式主要是合資、合作和獨資企業,即“三資企業”。“三資企業”的發展重點在不同的時期有明顯的變化。“六五”期間中外合作經營占相對優勢,所占FDI的比重為38.3%;“七五”和“八五”期間,中外合資經營占絕對優勢,所占比重分別達到57.4%和53.2%;“九五”期間,外商獨資企業迅速增加,到2002年外資企業達22173個,2003年又增加到26943個,分別占外商直接投資的比重64.9%和65.5%,外商獨資企業由過去的相對優勢轉為絕對優勢,已經成為我國利用外國直接投資的主要方式。外商獨資企業的數量增加,與近年來大型跨國公司紛紛進入中國市場有關。從未來的發展趨勢看,隨著外商對中國的信心的增強,外商獨資企業將繼續成為我國利用FDI的主要方式。

目前中國利用外資的方式,除了“三資企業”外,還包括境外借債、境外發債和境外上市或私募基金。自1999年以來,FDI占資本的流入比重的降低,由1998年的50.9%降為43.9%,這就說明資本流入的形式出現了多樣化,也表明企業在利用外資的方式上有了更多的選擇餘地。隨著境內資本市場發展和企業對資本市場的認識的改變,以及政策上的支持,企業在境外上市成為利用外資的重要方式。2003年,中國境外上市籌集資金34億美元,累計達到458億美元。很多民營企業和國有企業(包括銀行)在境內和境外同時上市,這種方式更加適應企業對資金的需求,也有利於改善公司治理結構,更適應經濟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的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