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從1979年以來一直致力於積極改善投資環境,並大量引進外資,到目前為止,國際社會一些著名的跨國公司都已在中國擁有了自己的子公司或獨立的分支機構。固然,我們可以將跨國公司對中國投資額的增長視為是80年代以來跨國公司進一步擴張和經濟全球化的一個組成部分,也可以將其作為衡量中國開放政策所取得的績效之一,但這種變化已說明,跨國公司已經滲透到中國的經濟運行體係之中。如何處理外資與發展本國經濟的關係,實施更有效的外資戰略,更好地協調本國和外商投資者的利益,在同跨國公司的競爭和合作中趨利避害,乃是我們麵臨的亟待解決的課題。
有關跨國公司的直接投資給中國經濟帶來的利弊的爭論,國內從未停止過。這種爭論在20世紀90年代隨著大型跨國公司在華投資的增加有加強的趨勢,大家爭論的焦點主要集中在幾個問題上:第一,壟斷市場和擠出效應。跨國公司實力雄厚,技術先進,人們擔心外資企業會在中國市場上形成壟斷的力量,損害國內消費者的利益,阻礙國內競爭者進入,不利於經濟、社會的長期穩定。在資本形成、就業、產出方麵,如果跨國公司直接投資擠出效應明顯,就會阻礙國內經濟增長。
第二,對跨國公司技術上的依賴性。跨國公司的技術優勢會迫使國內企業放棄已有一定基礎的技術開發能力,轉而依靠跨國公司提供的技術,形成對跨國公司的技術依賴。
第三,利益外溢。跨國公司通過其內部交易進口零部件和原材料,把中國作為一個附加值很低的加工基地和產品市場,通過在中國大量的投資獲得高額的利潤。
第四,外部衝擊的風險和政府的控製力的降低。擔心過多的引進外資,使外資經濟占有較高的比重,會使中國經濟與全球經濟聯係緊密,一旦國際市場和全球經濟出現問題,必然通過外資企業傳遞到國內,造成經濟大幅度的波動。而且,外資經濟在國民經濟中占的比重較大時,由於外資經濟的市場導向性很強,政府對經濟發展的控製能力特別是直接調控能力會受到限製,從而降低政府的調控力。
第五,國家安全。大多數在華投資的跨國公司來自發達國家,它們與母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如果這些跨國公司有比較堅定的母國政治立場和較強的國家利益導向,可能會成為我國國家安全的隱患。
甚至有人提出,以往中國積極引進外資主要是國內資金缺口大,所以要利用外資彌補資金的不足。現在資金供給已經比較充裕,而且國內生產能力已經出現過剩,引進外資的必要性減弱,沒有必要再大量的引進外資。
上述對外國直接投資利弊爭論的焦點問題,實質上還是集中在壟斷市場、國家經濟安全和技術外溢與技術依賴三個方麵。這些問題大多是需要實證研究而不是憑經驗或價值判斷就能得出確切結論的。而且從靜態(或短期)或動態(或長期)不同的角度分析得出的結論會有差異。筆者在此僅就到目前為止,跨國公司直接投資對我國產業結構和技術進步、國家安全方麵做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