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關注的是,跨國公司一體化生產的後果是在不同國家的生產過程之間形成了一種高度的依存關係,它是涉及圍繞對外直接投資各種內涵要素建立起的多種關係,其結果在跨國公司與國外子公司、子公司與子公司以及母公司與非所屬公司之間的雙向資源流動上,建立起一種密集的生產關係網絡,並朝著更加專業化的方向轉移。跨國公司所在的A國和跨國公司海外子公司所在的B國間,由於跨國公司的國際一體化生產,在跨國公司內部把兩國從生產層麵緊緊地連接在一起,形成緊密的網絡。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區域之間或世界範圍內,隨著現代技術所帶來的跨國協調成本的降低、投資壁壘的消除和區域經濟集團的強化,借助於跨國公司及其分支機構多形式的聯係,一種以產品價值鏈為紐帶的跨國生產體係逐步建立,整個生產過程的國際關聯和國際分工取代商品貿易和不涉及控製權的資本流動,而成為了國與國經濟聯係的新紐帶。
以上我們分析了跨國公司推動的國際一體化生產達到的廣度(全球、國際區域層麵)和深度(由母公司和子公司與子公司及非所屬公司連接的國與國間經濟聯係),當越來越多的國際生產被重新納入這種跨國公司主導的國際一體化生產體係時,各國之間和各區域之間的生產及結構互動關係必然進一步向深層次發展,世界經濟也就從商品和勞務的國際貿易的淺度一體化向更深層次的商品和勞務的國際生產的深度一體化過渡。
跨國公司以其內部國際貿易和跨國直接投資向世人展示了它所倡導的生產國際化以及相關的企業製度創新開辟的世界生產的新格局,一方麵有助於世界經濟一體化的推進,另一方麵也使跨國公司確立了作為與世界經濟一體化相適應的微觀經濟主體的地位。如果說,區域一體化是在宏觀層麵推進了世界經濟一體化,那麼,跨國公司的國際化生產及其國際生產體係的建立是從微觀層次上促進了世界經濟的融合。
6.1.4 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促進國際經濟關係全球整體化管理
在跨國公司未大規模興起之前,國際社會主權國家對國際經濟關係的全球管理主要集中在國際貿易、國際金融領域。1995年1月,世界貿易組織取代了關貿總協定,成為國際社會對國際經貿關係進行真正意義上的全球管理的國際組織。對國際金融關係的全球管理始於1944年7月國際社會通過《布雷頓森林協定》建立的國際貨幣金融體係,雖然這一體係在1972年瓦解,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仍在全球性國際貨幣金融關係的管理中發揮重要作用。伴隨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的增長,跨國公司越來越多地在國外建廠,從事全球性生產活動,國際直接投資領域與國際生產領域的聯係加強了,如何對跨國直接投資主體的國際投資行為進行有效的全球管理,建立有效的管理機製和製定相應規則,成為國際社會積極尋求的事情。隨著世界貿易組織的成立和運作,在世界貿易組織的框架下,其成員國簽署了一係列協議:《與貿易有關的投資措施協議》、《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服務貿易總協定》和《補貼和反補貼措施協議》。這些協議將對國際直接投資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尤其是1986~1993年進行了烏拉圭回合多邊貿易談判,達成的《與貿易有關的投資措施協議》,對國際直接投資影響最大。該協議對由東道國政府通過政策法令直接或間接實施的與貨物有關的對外貿易產生限製和扭曲的投資措施做了全麵的規定,是迄今為止國際社會對國際投資關係進行全球管理而共同製定和實施的第一個具有全球性約束力的協議。
《與貿易有關的投資措施協議》具體內容如下:
(1)不符合《GATT1994》第3條國民待遇原則的投資措施,其具體內容涉及:第一,當地成分要求。要求外商投資企業生產的產品中必須有一定比例的零部件是在東道國當地購買或者是當地生產的。第二,貿易外彙平衡的要求。要求外商投資企業為進口而支出的外彙不得超過該企業出口額的一定比例。
(2)不符合《GATT1994》第11條取消進口數量限製原則的投資措施,具體內容如下:第一,對貿易(外彙)平衡要求。對外商投資企業的進口而作出一般的限製,或規定不得超過該企業的出口量或出口值的一定比例。第二,進口外彙限製。規定外商投資企業用於生產所需的進口額應該限製在該企業所占有的外彙的一定比例內。第三,國內銷售要求。規定外商投資企業要有一定數量的產品在東道國銷售。
《與貿易有關的投資措施協議》所列舉的屬於禁止的投資措施概括起來主要是四項,即當地成分要求;貿易平衡要求;進口用彙限製和國內銷售要求。無論這些要求或限製以什麼方式表達出來,WTO成員國應該限期取消,因為東道國這樣做是為了保護本國市場,減少外彙流出,與WTO所倡導的國民待遇原則相違背。為了照顧發展中國家的實際情況,該協議做了另外規定:第一,規定了例外條款,讓發展中國家享受特殊優惠,即考慮到發展中國家在貿易和投資的實際情況,為了平衡外彙收支和幼稚產業的發展,可以暫時自由地背離國民待遇和取消數量限製的原則;第二,進行了過渡安排,即要求發展中國家限期通報和限期取消,規定發達國家2年、發展中國家5年、最不發達國家7年取消上述措施,如果發展中國家在執行中有特殊困難,經貨物貿易理事會同意還可以延長過渡期。
《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不僅要求實施國民待遇,而且提供了最低保護標準和爭端解決程序。它的實施會對直接投資產生的影響:一是對侵犯知識產權產品的製造的投資會減少或停止直至消失,否則將受到懲處;二是由於知識產權得到有力的保護,跨國公司將會加大科研與開發新產品、新工藝和新設備的投資力度;三是原來靠政策優惠吸引的外資將減少,原來靠直接投資方式進入東道國市場的跨國公司可能會因為東道國知識產權保護力度的加強而采取許可方式或出口技術的方式進入東道國市場,東道國外來直接投資可能會減少。
《貿易服務總協定》的製定和實施,不僅對國際服務貿易的發展而且對國際投資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WTO的非歧視性貿易和可預見的不斷遞增的市場準入等原則也普遍適用於服務貿易領域。這對發展中國家的服務業帶來挑戰,發展中國家原禁止或限製向對外直接投資開放的服務領域如公共事業、交通運輸、信托投資、租賃、新聞、出版、廣播、電視電影、國內商業、保險和郵電通訊等都將逐漸向外資開放,服務業成為跨國公司直接投資的熱點。
國際社會除了在WTO框架下開展對國際投資關係的國際協調與管理,還尋求其他國際合作——這種合作主要通過多邊和雙邊、區域國際協定的方式體現。1995年5月,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成員國之間正式開始《多邊投資協議》(MAT)的談判,試圖在經合組織內部建立多邊投資協定,並且由經合組織提出,多邊投資規則將作為世界貿易組織的談判內容。1996年4月召開的聯合國貿發會議第九次大會也討論了未來多邊投資協議框架問題。但是,由於對投資的管理不再局限於關稅,而是延伸到了國內監管領域,所以,要把為數眾多的國家吸引過來相互統一各自的國內規則,其政治上困難絕不是輕而易舉的。這些困難從製定《投資多邊協議》的努力遭到失敗中得到證明。
《多邊投資協議》失敗的一個原因在於來自企業界的支持十分有限,人們首先擔心那些是WTO成員國而不是OECD成員的國家會采取自由放任的態度,因為《多邊投資協議》所給予的投資保護要低於雙邊投資協定所給予的水平,它們會從中得到更多的好處。另一個原因是經合組織國家不願意向國外投資者開放敏感性的行業,如海洋運輸及視聽服務業。再有,《多邊投資協議》也遭到勞工與環保組織的反對。理由是《多邊投資協議》將給予跨國公司以更大的權力,它們會忽視工人的利益與環境問題,它們會向國內的監管舉動提出挑戰,提交國際仲裁機構評判。其實如何看待《多邊投資協議》失敗的原因,除了上述幾點以外,從國家層麵上看,它涉及對國家主權、政府權力的削弱。所以,這個協議即使在發達國家內(經合組織成員國大都是發達國家)也未通過。這個實例也讓人們深刻、清醒地看到,在製定全麵的投資規則中遇到複雜性與政治敏銳性。同時警示人們,警惕跨國公司力量的擴張和對國家主權的可能損害。
雖然建立國際投資管理框架受阻,但旨在推動國際投資和對跨國公司國際投資采取聯合行動的新努力仍在繼續。介於目前製定全麵投資規則遇到的難度,更多的協定是以雙邊協定和區域性安排出現,而且數量在增加。2002年共有76個國家簽訂了雙邊投資協定,64個國家簽訂了避免雙重征稅協定。有關投資的原則還主要體現在區域貿易及一體化協定中,尤其是近年簽訂的協定中。這些協定把外國投資納入到一個更為廣泛的、旨在推動經濟合作、加深一體化的規則框架中。這一框架包括歐洲聯盟、北美自由貿易協定、聯係3國集團(墨西哥、委內瑞拉和哥倫比亞)的自由貿易協定、新加坡—日本協定以及歐洲自由貿易區。這些包含投資原則的區域性安排具有一個突出的特征,即都傾向於同時處理投資保護及自由化(準入)的問題,與此同時,還設定了關於企業成立之後的經營環境的原則以及解決投資爭端的工具(包括國家與國家間及投資者和國家間的爭端)。從一些區域性協定的架構中可以發現,除了投資以外,還涉及其他重要問題,包括技術轉讓、環境保護、稅收、相互抵觸的要求以及跨國公司行為規範等。
針對目前世界貿易組織框架下擬議出的規則隻是重點放在對政府的約束上,很少提及企業的責任(Moran,2002),企業的不恰當行為——賄賂或會計失真——將腐蝕發展中國家及發達國家的社會組織。在安然、安達信及世通會計醜聞事件後,旨在提高公司透明度及良好行為的舉措,重新獲得人們的重視。許多類似的活動在世界貿易組織框架之外進行。從更大範圍來看,聯合國於2000年7月通過了全球契約,以減輕人們在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的社會影響上的擔憂。目前,已有來自世界不同地區的大約100個主要跨國公司及1000個其他公司均加入到全球契約中。項目涉及以下領域:讓更多的人能獲得小額貸款;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反擊HIV/艾滋病病毒以及在當地社區擴大基本的教育服務。與此如出一轍的是,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在2000年也大幅度修改了跨國公司指導原則,增加了以下方麵的建議:消除童工及強迫勞動,改善內部環境管理,尊重人權,尋求打擊腐敗的途徑,改善信息披露與透明度等。
上述一切,充分說明了國際社會對國際經濟關係的全球管理隨著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的劇增以及投資方式的改變,已經從國際貿易、國際金融領域拓展到國際投資領域,對國際投資全球管理的製度創新也在積極的醞釀之中,或許將來這種全球性管理會進一步延伸到國際生產領域,那麼,國際經濟關係的全球管理將更加係統化和整體化。
所以,跨國公司的發展對世界經濟根本性的影響在於以自身的運作在微觀層麵上直接推進全球一體化,同時以本身的發展迅速對宏觀層麵的全球一體化和國際投資的全球管理提出了進一步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