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1 跨國公司是世界經濟一體化的推動力(2 / 3)

6.1.2 跨國公司一體化對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推動

跨國公司的發展對世界經濟的根本性影響在於以自身的運作在微觀層麵上直接推動了全球經濟一體化,同時又以自身的迅速發展對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宏觀環境提出了進一步的需要。

跨國公司一體化和區域一體化的共同點都是為在一定範圍內克服市場失敗的消極影響,提高資源配置而進行的製度創新的產物。但兩者畢竟是一體化的兩個層次,是有區別的。跨國公司一體化是微觀經濟的一體化,而區域經濟一體化屬於宏觀經濟一體化的範疇,後者主要從宏觀角度解決由市場分割、主權國家政府政策的差異而導致的結構性市場失敗的問題。區域經濟一體化條件下,各成員國基於市場自身發展的需要,通過簽訂協議為資本在本地區擴張掃除障礙,促進本地區分工深化和創造本地區比較優勢。

世界經濟一體化是國與國之間在分工基礎上彼此不斷加強聯係的過程,這種日益緊密的聯係是由競爭關係和合作關係交織而成的,並且是通過交易活動來實現的。所以,一體化意味著交易空間的擴大和交易規則的統一。交易空間的擴大可以由微觀經濟單位通過自發的經濟行為實現,而交易規則的統一,隻能通過政府間的協議來完成。可見,在現實中公司一體化和區域一體化是動態融合的,它們共同推動了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在此,筆者僅就跨國公司一體化對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影響做些分析。

從微觀角度看,世界經濟一體化趨勢是通過企業內部化過程,建立跨國界的一體化網絡實現的。跨國公司在整個地區實行複合一體化戰略,形成一個一體化的內部分工體係,就其宏觀效應而言,它強化了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組織基礎。當今最成功的兩個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即歐盟和北美自由貿易區的建立與發展正是由於跨國公司在區內大量投資,使區內比較優勢上升,深化了區內市場,從而為推動一體化創造了條件。

1.跨國公司在區內投資促進了區內國家比較優勢的提升。

跨國公司在區內的擴張,將傳統的國家產業分工轉化為企業之間的產業內分工,這不僅為跨國公司以本地區為出發點重構企業的區位優勢、技術壟斷優勢和經濟資源優勢,還為那些本來不具備比較優勢或優勢並不明顯的國家通過跨國公司的直接投資,將跨國公司的優勢定位在國際比較優勢中,並由此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可能性。

2.跨國公司區內直接投資趨同了國際經濟遊戲規則,促進了國家之間的經濟合作。

跨國公司是生產與資本國際化的基礎,它不僅僅是一國資本在國際間流動的渠道,而且是各國資本在國際間流動的組織形式。區內各國跨國公司間的相互對外投資把各國經濟緊密聯係在一起,從而在國際關係當中形成與日俱增的相互滲透、相互依賴的經濟利益關係。區內各國在吸引外資時也逐步地改變國內立法,接受國際慣例,對跨國公司活動規則如國民待遇原則予以認同。如今,旨在幫助本國企業進行海外投資以及為吸引跨國公司來投資而做出的對外承諾,已成為當代各國政府之間合作的一項內容。

3.跨國公司的區內投資深化了區內市場。

比較優勢、國際分工、規模經濟僅是構成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潛在條件,擁有一個巨大或潛在的市場,可以將潛在條件轉為現實條件。跨國公司在區內大規模的相互投資將使區內市場深化和擴大,形成統一市場。市場的統一與擴大,一方麵不僅方便了最終產品的交易,而且為母公司與子公司之間的中間產品交易與專業分工創造了有利條件;另一方麵又為企業擴大規模經濟提供了機會,促進了跨國公司在整個地區實行複合一體化,以及成員國跨國公司之間的一體化,從而使區域經濟一體化得以實現。

跨國公司在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同時,也在上述類似的三個方麵推動了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一是跨國公司在全球的活動不斷強化各國的經濟比較優勢,使各國經濟間的分工由民族國家向產業間分工轉移,這是經濟一體化的條件;二是跨國公司不斷趨同和深化全球經濟活動規則,從製度層麵上使全球生產方式和生產環境趨同(當然,WTO以及其他國際經濟組織對全球經濟的調節作用不可忽視,但這些規則大部分是在跨國公司經營活動事後認可的);三是跨國公司深化了世界市場。正是跨國公司的區域內及跨區際的直接投資促使區際進一步融合,區際融合導致更大範圍內的宏觀一體化對微觀一體化的推動,隨著兩者的互動互融,世界經濟一體化的趨勢必將得到加強。如前麵提到的,世界經濟一體化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而區域經濟一體化正是這一發展過程中的必經階段。毫無疑問,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中,跨國公司及其推動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將為前者奠定基礎。

6.1.3 跨國公司和國際生產體係的形成

6.1.3.1 跨國公司的生產專業化國際分工對國際生產體係形成的重要作用

在跨國經營的初級階段,企業的國際化生產隻是國內企業在國外生產的代名詞,分散在各個東道國的子公司大多隻以當地市場為目標,企業將有限活動配置在有限的海外分支點上,並控製著分散在不同市場上的分公司,每個海外分支點之間並無必要聯係。隨國際化生產的發展,跨國公司經營的海外分支機構在數量上和地域覆蓋上極大地發展,傳統的生產點互相獨立的組織方式遇到了極大的挑戰,企業的內部控製體係經曆了巨大的變革。

多年來,跨國公司生產體係通常有兩個極端:一個極端是分散的工廠體係,即企業隻是在客源充足的地域進行生產,以滿足當地市場的需要;另一個極端是集中生產體係,即提供標準化、低價的產品,以滿足整個世界市場的需要。雖然這兩個極端類型的跨國公司在過去都曾經取得可喜的成績,然而在經濟全球化的新競爭環境中,許多跨國公司逐步邁向全球整合經營之路。其組織安排和管理體製上不再受國界的約束,通過企業內部控製係統把在不同國家的經濟活動進行分工,並有機結合,使分布在不同國別和區域的生產過程之間建立起高度依存的關係,這使跨國企業的有國內與國外生產之分的國際化生產,過渡到無國界之分的一體化生產。

跨國公司實施的生產的國際化專業分工超越了一般意義上的生產國際分工。生產的國際化專業分工是跨國公司在國外投資和進行生產基礎。跨國公司根據自身擁有的各方麵優勢,按照綜合和長期的戰略利益在全球範圍內建立其一體化的專業化分工體係。因而,其一個分公司和由它們組成的經濟活動範圍都是其中的有機組成部分。筆者在前麵的分析中已一再強調,跨國公司大量的直接投資,不僅使母國的過剩資本發揮了其應有的職能,而且伴隨跨國公司的投資及生產設備的輸入,也將有關的產業轉移到東道國,同時又使東道國的一些產業部門為跨國公司所控製,這不僅使東道國整個經濟受到跨國公司全球經營戰略的影響,而且在改變東道國產業結構的同時,也把其母國和東道國的產業結構進一步從生產層次上連接起來,形成更深的互動關係。值得注意的是,當代跨國公司已經改變了以往把整個產業拋出去的產業轉移方式,而是把集中於一個企業中的基本生產過程分解,甚至將生產過程的不同工序分解。特別是近年由於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知識成為跨國公司最重要的無形資產,從而分工和產業轉移模式也發生了新變化。把與知識相關的核心部分留在本國,而把硬件和非核心技術部分轉移、分散到世界其他國家或地區進行,由此形成腦體分離式轉移結構。轉移出去的部分通過在海外設分公司或與其他國家合資、合作的方式進行,生產出的是真正的“國際型”產品。這樣,當代世界經濟由市場力量自發形成的國際分工,更多的轉向跨國公司的內部的國際分工,形成跨國公司內部的水平分工與垂直分工以及最新的網絡型分工。從而使傳統意義上的國際分工轉型,由原來部門間和產業間分工,走向同一產品不同規格型號的分工,以及零部件與工藝分工,形成了打破國界的連續工藝流程。而此時的跨國公司自然就成了國際生產力配置和專業化生產的組織者。

在國際專業化分工中,還有一個現象——經營分工上的專門化與所有權格局上的多樣化在同步發展。跨國公司之間,以及跨國公司與當地企業間往往存在各種形式的交叉協作與聯合,並且都是生產的專業化國際分工體係的組成部分。同時,跨國公司吸納當地的各種要素包括利用當地的金融市場、商品市場和基礎設施等,與當地企業合資或合作經營,又成為當地產業結構的一部分。正是跨國公司的這種兩重性,成為把各國產業結構直接聯係起來的重要機製,也成為將分散在不同國家和區域的生產納入跨國公司一體化生產體係的傳導機製。

6.1.3.2 跨國公司經營活動的區域化和全球化

跨國公司是推動全球化的最主要的因素,早已成為大家的共識。然而,在此要進一步強調的是,跨國公司在推動全球化的同時,也在推動區域化。從跨國公司的經營活動來看,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其向外擴張已出現了利用子公司直接占領子公司所在的國際區域市場的態勢,而不僅僅是建立“世界工廠”。換言之,跨國公司還采取了區域市場跨國經營策略,之所以采取此種策略,是基於:(1)不同國際區域的消費者在文化傳統、風俗習慣、地理位置等諸多方麵存在差異,利用當地子公司更容易占領區域市場。(2)采用麵向區域市場供應策略,便於更靈活地調整生產規模和布局,使“全球化”經營戰略得以靈活貫徹。(3)由麵向區域市場的子公司組織生產零部件或半成品,可以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國際競爭力。

所以,跨國公司的經營活動既有全球化的特征,又有區域化的特征。以上對跨國公司從推動國際生產體係的機製角度進行的分析,可以得出推論:就跨國公司的經營活動推動區域化而言,實際上是推動了國際區域內的產業結構的整體演進,是在更深的層次上推進了區域一體化;就其推動全球化來說,同樣是在推動了國際區域之間的產業結構的互動演進關係,進而是在更深層次上推動了經濟一體化進程。這兩個方麵是同步進行的。

6.1.3.3 跨國公司的地域結構與國際一體化生產

我們繼續沿著跨國公司經營具有區域化和全球化的兩重性的思路,分析跨國公司一體化的行為。當代國際貿易和國際直接投資大部分由跨國公司掌握,正是跨國公司在全球和區域範圍的經營活動,使國際區域間和區域內各民族國家的生產日益深深地形成互動互聯的關係。一方麵,在跨國公司以母國為基地建立區域性海外子公司網絡的新型戰略帶動下,無論是對外直接投資還是國際貿易均顯示其圍繞“大三角”成員國呈集中化趨勢。另外,從近年來發生的大型跨國公司之間的兼並、收購案看,也證實跨國公司采用的是區域化戰略,突出的是地域結構。在25項兼並收購活動中,有5項是美國的公司收購歐洲的跨國公司,5項是歐洲跨國公司對美國跨國公司的反收購。此外4項是在百慕大注冊的跨國公司的收購,1項是一名加拿大人收購一家美國公司,其餘10項是歐洲內部的兼並。盡管該表反映的信息有限,但仍提供了關於歐、美、日三極市場相互滲透,以及三極經濟活動之間相互融合的信息。這些例子都說明許多跨國公司在區域範圍內組織一體化生產,並通過建立區域總部來對這類區域網絡加以管理。同時跨國公司的一體化生產又會跨越區域之間的界限,因為跨國公司都有區域性和全球性的多重職能,由此形成在不同地域的分布上進行不同層次的一體化生產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