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觀西方跨國公司直接投資行為的理論,突破了傳統的貿易理論和引導資本流向的利率理論,如海默強調直接投資的關鍵是要對投資企業(子公司或附屬公司)的經營活動發生影響,即控製。通過控製,才能保證利潤,從基本特征上區分了對外直接投資與對外證券投資的區別,這是一大進步。西方直接投資行為理論的研究具有相當的深度和廣度,從不同方麵說明了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行為的動因、條件和決定因素,因而其理論及其分析框架,對於研究跨國公司跨國投資行為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但由於缺乏科學統一的理論基礎和方法論上的非曆史觀,其理論具有局限性。
(1)理論多局限於微觀領域,而國際直接投資活動是與國家宏觀經濟狀況有緊密聯係的。跨國公司的直接投資活動隨著東道國經濟發展階段變化而變化的,其創造的效應差異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各東道國所處的經濟發展階段和經濟結構。
(2)西方跨國公司理論各派觀點有共同點,就是以市場不完全和壟斷優勢作為立論基礎,它們之間的區別主要表現在壟斷優勢的類別、利用方式、決定因素以及造成市場不完全的因素上。但為什麼壟斷必然引起對外投資?上述理論均回避了社會化大生產與生產資料私人占有的矛盾,導致國內缺乏有利的投資場所,從而不得不對外投資的本質。這是其理論本身階級的局限決定的。
(3)對於國家在跨國直接投資中的作用論述不夠,甚至常常被忽視。如在產品生命周期理論中,企業的產品周期是決定對外投資與否的關鍵因素,產品生命周期理論分析了企業改變生產區位的動態過程,但是,該理論絲毫不涉及政府在企業跨國選址中可能的影響作用。同樣,海默創立的、由其導師金德爾伯格加以完善的壟斷優勢理論,分析了由於競爭劣勢導致的附加成本既有可能是由於文化、法律、製度、語言差別和缺少當地市場知識引起的,也可能是因為遠距離經濟活動帶來的通訊開支和誤解造成的,卻沒有涉及政府幹預可能改變擁有壟斷優勢企業的投資成本和投資收益。至於內部化理論著重分析了技術和信息市場上的不完全性,導致企業交易成本上升,使企業需要從內部化市場尋求效率,以內部化機製取代外部市場。在內部化理論的分析中,隱含著政府幹預會增加外部市場的交易成本,從而影響投資者與政府間利益轉移及分配的可能,但是內部化理論並未展開對政府影響的分析。其實國家的本質必然使國家從本國利益出發,對跨國公司的對外直接投資行為進行幹預。由於國家具有強大的經濟實力和控製力,這種幹預對跨國公司的跨國投資與東道國的經濟影響極大。可以說,在決定跨國直接投資的因素中,東道國政府的因素與跨國公司的所有權及內部化相比,更具有決定意義。但西方跨國公司主流理論給予市場以足夠重視,而對政府在對外投資中的作用研究不夠。
(4)忽視對跨國公司行為中政治因素的分析,而且缺乏曆史觀點。現有的西方跨國公司直接投資理論沒有把跨國公司看做是一定生產方式中客觀經濟規律作用下的必然產物,所以對跨國公司及其行為後果的雙重性缺乏應有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