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1 跨國公司直接投資行為理論的發展(1 / 3)

跨國公司理論是隨著跨國公司的實踐而發展的。最早的跨國經營要追溯到16世紀的東印度公司。該公司的董事托馬斯·孟(ThomasMun)就提出過關於跨國經營的若幹見解。此後,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阿·馬歇爾都提出過有關跨國公司的一些論述。但是在20世紀60年代以前,人們一直用新古典國際資本流動理論解釋資本輸出現象。該理論應用瑞典經濟學家赫克歇爾-俄林(EliHeckscher-BertilOhlin)提出的要素稟賦理論來解釋資本的國際流動,他們認為,國際資本流動的原因在於各國的利率的差別,而利率的差別又取決於各國資本的相對豐裕程度。在自由競爭的條件下,資本存量相對充裕的國家利率比較低,而資本存量相對稀缺的國家利率較高。隻要後者的利率絕對高於前者的利率,就會發生部分資本從前者向後者流動。許多經濟學家認為,新古典國際資本流動理論所說明的隻是借貸資本和證券資本的國際流動。這一類的資本的流動的動機隻是為了獲得來自利差的好處,與跨國公司的對外直接投資的實際情況大相徑庭。所以,新古典國際資本流動理論不是真正的跨國公司理論。

嚴格地說,現代跨國公司理論是在20世紀60年代產生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至50年代,美國的跨國公司大舉向西歐進軍,對外直接投資迅速發展,其規模和影響都遠遠超過了戰前。以往的投資行為理論已不能解釋這種新的現象及其對世界經濟發展的含義。跨國公司的實踐發展要求經濟學家對以往有關理論的有效性和科學性加以反思,對跨國公司及其直接投資重新加以界定和研究,由此也迎來了西方跨國公司直接投資行為理論發展的新時期。人們從不同的角度解釋跨國公司跨國直接投資的動機、條件和決定因素,形成了各種理論流派,其理論發展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60年代到70年代中葉,理論界主要側重於分析和解釋不同國家跨國公司對外投資的特點與決定因素,其中又以研究美國的跨國公司行為為主,如海默的壟斷優勢理論(Monopolis-ticAdvantageTheory)和維農(R。Vernon)的產品生命周期理論(ProductCycleTheory),就是在研究美國企業海外擴張的基礎上形成的。壟斷優勢理論以產業組織理論為基礎,強調市場的不完全性,注重微觀層次的企業行為的分析和行業組織結構特征的分析。海默認為,企業進行對外直接投資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跨國公司具有特定的優勢,從而可以克服在國外經營的種種劣勢;二是這些優勢的買方市場是不完全的,從而使這些優勢成為壟斷優勢。壟斷優勢是指企業對某些經營要素大量占有或者完全獨占而形成的優勢。如有專利技術、資本數量、融資能力、管理經驗、銷售渠道等。這些壟斷優勢可以通過產業組織轉移到國外,同時又不被當地競爭對手所掌握。在與當地企業的競爭中,雖然國外公司在運輸、通訊成本以及對當地環境和政策法規的了解上處於劣勢,但壟斷優勢完全可以抵消這種劣勢,從而使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獲得高於國內的收益。海默又進一步解釋了美國的企業為什麼不以出口和許可證交易方式來占領東道國市場,而選擇直接投資這種方式,原因在於市場的不完全性即市場失靈。他在此指的是“結構性失效”,即是由於行政幹預不當或由於壟斷,造成市場機製扭曲甚至窒息,以致於不能正常發揮作用。由於市場分割,隻有直接投資可以繞過東道國的關稅壁壘,進入和擴大國外市場,並且保證對國外經營的控製及技術運用的保密,從而獲得技術資產的全部優勢。由此可見“擁有優勢”和“消除衝突”是海默用來解釋對外直接投資與跨國公司產生的兩大基本觀點,而兩者都源於市場的不完善。

海默的理論摒棄了長期流行的國際資本流動理論所貫徹的完全競爭的假定,是第一個將市場不完全與對外直接投資(FDI)、跨國公司聯係起來的人,也成為將跨國公司理論辟為獨立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在他之後的各派莫不以市場不完善為理論基礎。20世紀70年代美國學者尼克博克(Knickerbocker)在運用壟斷優勢理論研究美國企業的對外直接投資時發現,美國這類投資主要是由壟斷程度較高的少數寡頭企業進行的,這些寡頭企業具有集體行動的特點,即幾家同行業公司同時或先後向同一地方投資。尼克博克把此類投資稱為防禦性對外直接投資。一般情況下,市場上某行業總有幾家企業處於寡頭壟斷地位,而其他企業則處於從屬地位,寡頭企業的行為可以成為其他企業的航標。寡頭企業采取的任何活動,其他企業都會做出相應的反應,力求縮小差距,降低風險,保持雙方的力量均衡,這即是寡占反應原理(OligopolisticReaction Theo-ry)。尼克博克認為,企業進行對外直接投資的主要原因,是壟斷企業模仿領頭企業的競爭戰略。

壟斷優勢理論的發展到了80年代,對企業特定優勢解釋的重點轉移到了企業擁有的技術、訣竅和管理等無形資產上。凱夫斯(R。E。caves)的研究表明,跨國公司借以進行對外直接投資的優勢,最重要的是其掌握的先進的技術、高效率的管理知識等無形資產,也稱核心資產,能成功對外投資的企業大都具有一種或多種無形資產。企業通過對核心資產的占有形成壟斷優勢,借助這種壟斷優勢發展對外直接投資,可以獲得高額利潤。由此形成了核心資產論(TheCore-AssetTheory)。根據廠商核心資產優勢說明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反映了當代跨國直接投資發生的機理。現代型對外直接投資主要是通過控製知識產權進行,這與主要控製物質資產所有權的傳統型直接投資有重大區別。隨著跨國公司對無形資產控製的強化及其對知識產權收益保證程度的提高,其對物質產權控製的減弱,這成為傳統直接投資向現代直接投資轉型的重要保證。

在研究跨國公司直接投資行為的方法上,這一時期一些經濟學家一改以往靜態分析方法,引入了動態分析,並提出了相應的動態模型,其中最有影響的理論是維農(Vernon,1966、1974、1979)的產品生命周期理論。維農的產品生命周期理論是貿易理論與工業區位理論的結合,通過動態分析論證了區位因素在跨國公司理論發展中的重要性。維農將產品周期分為創新、成熟、標準化三個階段。在產品創新階段,由於壟斷企業控製新技術,產品處於非標準化階段,產品的生產要素投入變化很大,產品的需求價格彈性很低,生產成本的差異對廠商生產的區位選擇影響不大,因此有利於在國內生產。在成熟階段,國內外需求增加,產品逐步標準化,同時仿製品出現,價格競爭加劇,降低成本已經成為競爭的關鍵。如果國內生產的邊際成本加運輸成本超過了在國外生產的平均成本,而且存在國外勞動力價格差異,此時在國外生產有利。在產品標準化階段,生產技術、規模及樣式都已標準化了,企業已經失去了壟斷優勢,價格競爭占統治地位。此時,企業會向勞動力成本低的發展中國家投資。根據產品生命周期的假設,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是產品出口的替代,是企業的技術壟斷地位被削弱、國內外競爭激烈條件下采取的防禦性的行為。顯然這一理論並不能解釋采掘業和服務業的對外投資,也不能解釋發展中國家對發達國家的直接投資。20世紀70年代,維農認識到原先提出的產品生命周期理論的一些缺陷,對其理論作了修正,他引入國際寡占行為理論解釋對外直接投資。他將產品生命周期重新劃分為“以創新為基礎的寡占階段”、“成熟的寡占階段”和“衰老的寡占階段”,並指出,為了建立自己的寡占地位,防止競爭對手進入寡占市場,跨國公司在各個階段應采取適應階段特點的經營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