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商業用房地產市場一樣,住宅市場也是房地產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住宅需求的特殊性,住宅市場的運行既要遵循經濟原則,也要遵循政治和社會原則,這就使得住宅市場成為房地產市場中風險最集中、穩定性最差、最需要政府施加必要幹預的市場。住宅完全市場化的部分是優質住宅和租賃住宅,其他部分包括普通住宅和公租房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社會福利成分,原因就在於居住是最基本的人權,中低收入人群盡管按照完全市場原則缺乏必要的支付能力,但不能將他們排除在住宅市場之外。中低收入人群的居住需求剛性決定了普通住宅和公租房必須成為政府管製和幹預的主要對象,一方麵政府必須根據自己的財力承擔社會保障義務,另一方麵政府必須確保幹預和管製不會引發宏觀經濟的整體失衡。如何協調政府在現代住宅市場中所扮演的角色,已經成為一個世界性的難題。盡管在1998年城鎮住房製度改革中,中國政府主要借鑒的是歐美國家的成功經驗,但實施的客觀結果是,在土地開發權和所有權均收歸國有的前提下,地方政府不積極幹預普通住宅市場,不努力建設公租房,熱衷於以地生財,任由中低收入階層望房興歎,是典型的政府不作為。美國雖然號稱是世界資本主義經濟最自由的國家,政府既不掌握土地開發權也不掌握土地所有權,更缺乏必要的財政積累,卻是礙於各種考慮,從中央到地方竭力確保每一個家庭都有自己的居所,不在乎產生次貸,不在乎引發宏觀經濟的失衡,是典型的政府過度作為。吸取已有的經驗教訓,中國政府必須努力探尋住宅市場運行的內在規律。
放眼未來,中國住宅市場將發生幾個方麵的變化:第一,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居住條件的改善勢必也會提上日程;第二,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推進,中國的城市人口將大量增加,居住問題會日益突出;第三,隨著社會的發展,教育的普及,公眾會對政府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第四,由於曆史欠賬太多,包括住宅在內的社會保障體係的健全顯得更為緊迫;第五,經濟體製改革的深化必然會推進政治體製的改革,實現政府與民意的良性互動,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還缺乏必要的經驗積累。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如何在住宅市場發揮作用,如何權衡社會的各種需要,無疑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課題,需要我們各個階層的人士好好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