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房地產管理法》,2007年8月30日施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2008年1月1日施行。
《1998年住房製度改革——宏觀經濟效果和對當前住房政策的啟示》,中國房地產及住宅研究會、住宅社會經濟發展委員會2007~2008年度報告。
劉華新等:《管窺國外住房政策:引導與保障是重點》,載《人民日報》2010年5月5日。
利奧·梅拉梅德:《寫錯字不要怪鉛筆》,周健民、周健譯,載《中國證券報》2009年12月15日。
陳和午:《時評:日益畸形的土地財政影響堪憂》,載《證券時報》2010年2月8日。
賈圖:《住房保障嫁接於市場必然走向畸形》,載《上海證券報》2008年2月9日。
王蘋:《數據“糊塗賬”將誤導住房決策》,載《上海證券報》2008年1月8日。
邢海洋:《全球坐標中的中國房價》,載《三聯生活周刊》2008年9月22日。
[10]國家統計局:《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1998~2008),http://www。stats。gov。cn/。
[11]David Kamp:《重溫“美國夢”》,劉誌偉編譯,http://www。sina。com。cn,2009年3月23日,轉引自《新世紀周刊》。
[12]李雪嬌、黃麗萍:《從次級貸到次級債——美國次貸危機探因》,載《現代金融》2008年第12期。
[13]餘永定:《美國次貸危機:背景、原因與發展》,載《中國信用卡》2009年第1期。
[14]邵傳林、張存剛:《美國次貸危機成因的深層次思考:述評與探討》,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09年第1期。
[15]潘銳:《美國次貸危機的成因及其對國際金融秩序的影響》,載《東北亞論壇》2009年第1期。
[16]裴平、李健旋:《美國次貸危機的成因及其啟示》,載《江海學刊》2009年第1期。
[17]葉輔靖:《美國應對金融危機的措施及對我國的啟示》,載《亞非縱橫》2009年第1期。
[18]楊國才:《戰後美國赤字財政政策的運用及啟示》,載《經濟問題探索》2000年第10期。
[19]範文波:《中西方赤字財政理論的比較研究及啟示》,載《社會科學戰線》1993年第6期。
[20]包宗華:《房價收入比計算問題引出的問題》,載《中外房地產導報》1999年第22期。
[21]慈向陽、宣國良:《房價上漲的因素及風險研究——對中國房價上漲的再思考》,載《價格理論與實踐》2005年第3期。
[22]《小康》研究中心:《八成人不滿意房價——2008~2009中國居住小康指數67.2》,載《小康》2009年第7期。
[23]淩廷友:《基於內部收益率的中國房價分析》,載《中國統計》2007年第4期。
[24]孫宏誌:《“房價收入比”及衍生概念的解讀》,載《城市開發》2001年第8期。
[25]黃靜、屠梅曾:《基於非平穩麵板計量的中國城市房價與地價關係實證分析》,載《統計研究》2009年第7期。
[26]唐燁:《哈繼銘:未來5年,中國房價一定上漲》,載《滬港經濟》2010年第4期。
[27]包宗華:《關於房價收入比的再研究》,載《城市開發》2003年第1期。
[28]陳平、魏清泉、吳劍平:《高房價對中國經濟社會的8點負麵影響》,載《城市開發》2007年第12期。
[29]荊強:《高房價:中國不能承受之重》,載《紅旗文稿》2010年第8期。
[30]況偉大:《房價與地價關係研究:模型及中國數據檢驗》,載《財貿經濟》2005年第11期。
[31]王嶽龍、武鵬:《房價與地價關係的再檢驗——來自中國28個省的麵板數據》,載《南開經濟研究》2009年第4期。
[32]宋勃、劉建江:《房價與地價關係的理論分析與中國經驗的實證檢驗:1998~2007》,載《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9年第9期。
[33]蘇多永、張祖國:《房價收入比研究的發展改進》,載《中國房地產》2009年第4期。
[34]徐澤民、隋雲鵬:《中國各地區房價收入比研究》,載《黑龍江社會科學》2009年第6期。
[35]錢忠好、鄒文娟:《中國高房價與高地價關係之謎:一個經濟學解釋》,載《江蘇社會科學》2008年第5期。
[36]孫波:《中國房價泡沫規模及發展趨勢》,載《學術交流》2010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