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2007年美國次貸(債)危機爆發的宏觀調控背景(2 / 3)

在美國政府的大力幹預下,美國住宅市場自有住房率快速提升。1940年美國人自有住房率不足50%,1950年已經提升到55%。20世紀50年代末,美國統計局甚至將新屋開工數作為考察經濟的首要指標。20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住房和城市發展部先將房屋擁有權項目擴展到少數民族群體。為了提升房利美的運行效率,使其更好參與市場競爭,1970年美國參眾兩院通過《緊急住房金融法》,又批準成立了房地美,其商業規模僅次於房利美而居於美國住宅融資市場的第二位。房地美英文簡稱Freddie Mac,是聯邦住房抵押貸款公司(Federal Home Loan Mortgage Corp)的昵稱,其性質與房利美一樣,也是政府讚助的企業(Government Sponsored Enterprise)。這樣,房利美、房地美與房利美私有化過程中分離出來的政府機構——吉利美(Ginnie Mae)一起構成美國住宅融資市場的三巨頭。1977年頒布的《社區再投資法》又鼓勵金融機構以安全與穩健的方式滿足其所在社區特別是中低收入社區的信貸需求。它與1974年頒布的《平等信貸機會法》、1975年頒布的《住房抵押貸款披露法》一起,實質內容都是允許甚至鼓勵向落後的社區、償付能力不足的人群提供貸款,從而為次貸(債)的形成提供了法律依據。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美國經濟經過艱難的調整,逐步邁入長足發展的軌道。伴隨著美國經濟的不斷膨脹,美國一般民眾的償付能力水漲船高,在原有房地產融資法律製度的內在刺激之下,美國民眾的住宅融資熱情逐步高漲,住宅融資規模逐步擴大,住房自有率逐步提升。1994年,美國住房自有率為64.2%,2001年這一比率上升到68%。然而好景不長,2001年美國網絡經濟泡沫破滅,下半年更發生震驚世界的“9·11”事件,美國經濟麵臨大衰退的危險。為了維持美國固有的經濟繁榮,美國政府和美聯儲不惜在住宅市場上孤注一擲,以前所未有的宏觀調控力度刺激美國房地產業的畸形發展,讓民眾擁有住房幾乎是次貸危機爆發前幾任美國總統共同的施政要點。從2001年1月~2003年6月,美聯儲連續13次降息,將聯邦基金利率從6.5%降至1%,為美國46年來的新低。寬鬆的貨幣政策、龐大的現金流無情地吹大了美國房地產市場的泡沫。當美國的住宅市場供過於求時,美國房地產業的膨脹也就達到了頂點。2004年6月~2006年6月的兩年間,美聯儲又被迫連續17次升息,將聯邦基金利率由1%提升至5.5%。急劇收緊的貨幣政策和融資規模加大了美國房地產市場調整的陣痛。當美國經濟2006年開始減速的時候,人們的收入開始滑落,住房的抵押價值明顯縮水,美國各地償付能力不足的問題立即凸現出來,終於釀成2007年的次貸(債)危機。目前美國共有1.306億套住房,其中7 500萬套為自有住房,3 670萬套為出租房,1 890萬套閑置,換句話說,即使現在美國經濟結束探底開始回升,美國住宅市場也至少有14%的無效供給,即有意願需求但無支付能力的供給,11%的住宅提供給了償付能力不足的人群。考慮到美國經濟至今欲振乏力,1 890萬套住宅閑置和3 670萬套住宅出租可能還是非常保守的估計。

從美國次貸(債)危機形成的過程看,我們不能不說美國政府對住宅市場的過度幹預才是美國次貸(債)危機爆發的真正原因。

三、政府過度幹預是美國次貸(債)危機爆發的真正原因

當然,次貸(債)危機在美國爆發而不是在其他國家爆發,與美國特殊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環境有很大的關係,概括起來說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

第一,以美國夢為代表的住宅剛性需求在美國得到了充分的張揚。住宅需求是每個人生存和發展的基本需求,因而剛性極強。不管個人收入水平高低,住宅需求都必須得到滿足,當然住宅滿足的方式可以不一樣。然而由於美國特殊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環境,住宅需求得到滿足,並且以獲得所有權的方式得到滿足,成為美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發明“美國夢”一詞的美國曆史學家詹姆斯·特拉斯洛·亞當斯1931年在其發表的《美國史詩》中就認為,美國夢不僅僅意味著物質產品的堆積,住房也應當成為一個家和一個生活的所在地。如何讓個人的住宅需求在所有權上得到滿足,是上至國家領導人下至平民老百姓始終關注的中心議題。也正因為如此,2009年1月30日,麵對1月份高達60萬個工作機會的消失,麵對2008年第4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下降3.8%的現實,麵對大批人即將居無定所,麵對30年來美國最嚴重的經濟衰退,美國新任總統巴拉克·奧巴馬不得不宣稱,對於美國勞動者家庭來說,次貸(債)危機以及隨後的金融危機是持續的災難,這場災難不啻美國夢的破滅。

第二,住宅產業本身對國民經濟的拉動能力極強,從而成為宏觀調控的極佳選擇目標。住宅產業是典型的生產要素密集型行業,需要耗費大量的經濟資源,從不需加工的原料到運用高科技的材料,從死的建築機械到活的勞動力,需要的量都很大。加上住宅一旦建成出售,其引致需求同樣誘人,從家具到家電,從產品消費到勞務消費,其對國民經濟的拉動作用都不可小覷。正因為如此,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之後,政府的宏觀調控職能強化,他們刺激內需都將刺激房地產需求作為最後一招和看家本領。然而在美國,住宅產業之所以能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還與人們的住宅超前消費意識有關。長期的經濟增長以及宏觀調控極可能延遲經濟衰退的到來,不僅麻痹了美國政府自己,也麻痹了在市場經濟活動中長袖善舞的金融機構和消費者個人。金融機構相信消費者的償付能力不僅穩定,而且越來越強,因而樂意以越來越低的成本向消費者提供信貸;消費者自身則在債務的支撐下,不斷攀比,超前消費,正如大衛·坎普(David Kamp)所指出的,他們不僅將理想的居所麵積確定為7 000平方英尺,甚至會因為門前的指路牌受法律限製太小而大光其火。我們很難說美國民眾對住宅的超前消費與美國政府主要依賴對房地產市場的宏觀調控,誰是本原的,誰是派生的,唯一可以肯定的,美國民眾對住宅的超前消費確實吹大了美國住宅市場的泡沫,增加了美國經濟的矯正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