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2007年美國次貸(債)危機爆發的宏觀調控背景(1 / 3)

觸發美國次貸(債)危機的因素很多,但離開美國政府的過度幹預來談美國次貸(債)危機的爆發,無異於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美國政府超出自身財力的限製,對住宅市場實施過度的幹預,是美國次貸(債)危機發生的最根本原因。相應地,解決美國次貸(債)危機,歸根到底是要彌補美國政府過度幹預產生的財政缺口。這個財政缺口不是由美國政府填平,就是由美國的市場主體來填平。

目前關於美國次貸(債)危機爆發原因的分析明顯存在難以克服的缺陷。2007年美國次貸(債)危機的爆發離不開美國宏觀調控的背景,即美國政府對住宅市場的過度幹預才是美國次貸(債)危機爆發的真正原因。

一、目前關於美國次貸(債)危機爆發原因分析的不足

當前關於美國次貸(債)危機爆發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解釋:第一,監管不力論,以吳建環為代表;第二,委托代理鏈過長論,以陳誌武為代表;第三,國際貨幣體係扭曲論,以王永利、楊公齊為代表;第四,過度消費論,以餘永定、王小東、尤裏·帕霍莫夫為代表;第五,政策誘致論,以許小年、肖本華、雷鳴、趙夫增為代表;第六,流動性過剩論,以韓振亞、黃紀憲、張超、張雲為代表;第七,綜合因素作用論,持這一觀點的人較多,如劉峰、葉紅光、馬驥、張長青、廖湘嶽、邱兆祥、粟勤、曹紅輝、劉華釗、杜厚文、初春莉、裴平、李健旋等人。從這些觀點的具體內容看,應該說這些解釋對人們全麵認識美國次貸(債)危機的爆發原因有積極的促進作用,然而原因既有表麵的,也有深層的,既有主要的,也有次要的,抓住一點,不及其餘,或者眉毛胡子一把抓,都不是分析問題的正確方法,從這種意義上說,上述解釋存在的缺陷也是非常明顯的。

首先是監管不力論。吳建環認為,隨著金融創新工具的不斷湧現,銀行、證券、保險、信托等行業的界限越來越模糊,美國已有的分工監管模式逐漸失去了效力,這必然增加整個金融行業的係統性風險,因此政府的監管不力才是美國金融危機爆發的主導因素。這裏需要強調,係統性風險的形成有一個過程,政府有效監管機製的建立也需要時間,這意味著不是有了金融創新,就有了係統性風險,有了係統性風險,就馬上爆發金融危機。從金融發展的曆史看,創新是推動金融業發展的重要動力,創新本身也包含對政府管製的規避,但創新從來沒有和金融危機畫等號。將監管不力看做是美國爆發次貸(債)危機的主導因素,是對金融業發展的內在規律缺乏必要的了解。

其次是委托代理鏈過長論。陳誌武認為,金融創新並不能有效解決資本市場的道德風險問題,隨著抵押貸款層層證券化,委托代理鏈條也越來越長,這在一定程度上使道德風險問題更加嚴重,從而為次貸(債)危機的爆發埋下了隱患。確實,委托代理鏈條過長會影響到委托代理的效率,增加道德風險,然而市場機製會通過風險和收益對等的途徑解決這一問題。要麼委托代理鏈條延長不下去,也不增加道德風險;要麼委托代理鏈條延長下去,道德風險增加了,但承擔額外道德風險的主體收益也相應增加了。所以將委托代理鏈條過長作為美國次貸(債)危機爆發的主導因素同樣缺乏必要的說服力。

再次是國際貨幣體係扭曲論。撇開別的不說,這一觀點至少過於誇大外部因素的作用,將美國次貸(債)危機的爆發歸咎於外部環境,明顯有為美國政府推脫責任之嫌。按照這種觀點,隻要國際貨幣體係繼續扭曲,美國次貸(債)危機的爆發就是必然的,美國政府既沒有必要為次貸(債)危機的爆發承擔責任,也沒有必要為次貸(債)危機的解決采取措施,而應聽之任之。如果是這樣,美國政府也就喪失存在的必要性了。因此,這一觀點單從結論上看就不值一駁。

接著是過度消費論。過度消費論揭示的隻是美國次貸(債)危機爆發的直接或表麵原因,缺乏對美國爆發次貸(債)危機的深層次原因分析。從字麵上,過度消費是消費大於儲蓄,次貸(債)是不該借債消費的能夠借債消費,實質也是過度消費,將過度消費作為美國次貸(債)危機爆發的原因,是同義反複。況且,在市場機製作用下,過度消費是不可能出現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出現了與市場機製要求相背離的次貸(債),顯然隻能歸咎於非市場因素或非市場主體,這才是美國次貸(債)危機爆發的真正原因。

最後是綜合因素論。這一觀點將所有導致次貸(債)危機的原因一一羅列,頗有和稀泥之嫌,因為萬事萬物是相互聯係、相互促進的,沒有一件事情的發生與其他事物沒有任何關聯。綜合因素論對美國次貸(債)危機的爆發原因不分主次,不分表裏,給人的感覺是問題分析得頭頭是道,但等到要拿出解決問題的具體措施時,卻無從下手,因為它抓不住問題的關鍵和核心。

比較接近答案的是政策誘致論和流動性過剩論,之所以將它們合並討論是因為它們不過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麵。政策誘致論強調次貸(債)危機的爆發是由美國政府不適當的政策導致的,流動性過剩論強調熱錢大量湧入房地產行業,使房價泡沫越吹越大,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美國次貸(債)危機的爆發。中國有句老話叫做,蒼蠅不叮無縫的蛋。在當代社會,流動性的多少完全取決於政府,流動性指向何方也完全取決於政府。認為房地產行業泡沫由政府吹大,再由政府擠破,從而導致次貸(債)危機的爆發,是政策誘致論和流動性過剩論的共同之處。然而,政策誘致論和流動性過剩論關於美國次貸(債)危機爆發原因的探討到此為止,並沒有進一步深究下去,如政府為什麼要吹大房地產泡沫,為什麼又要再將其擠破,政府這麼做的動機是什麼。一旦把這些原因搞清楚,則美國次貸(債)危機爆發的真正原因也就水落石出了。因此,尋找美國次貸(債)危機爆發的真正原因,還需從新的視角去探求。

二、2007年美國次貸(債)危機爆發的宏觀調控背景

2007年美國次貸(債)危機的爆發是在美國政府不斷加強宏觀調控的背景下發生的,美國次貸(債)危機爆發的政府幹預色彩非常濃厚。

回顧1929~1933年大危機之前的美國住宅融資曆史,我們不難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這就是在20世紀初以前,美國人的價值觀與現在不同,他們寧可租房也不舉債買房。因為當時市場住房貸款發放要求非常苛刻,一般需要買房者首付50%,而且利率較高,借款期限較短,通常必須5年內付清。在這種情況下,償付能力欠佳的中低收入階層不可能貸款買房,償付能力突出的高收入階層一般也不需要貸款買房,除非出現臨時性的資金周轉困難。相應地,因為宏觀經濟形勢的變化而出現次貸(債)危機甚至優質貸款危機,幾乎就成為不可能的事了。然而,1929~1933年大危機不僅改變了政府在國民經濟活動中“守夜人”的地位,也改變了政府在住宅市場上自由放任不幹預的角色。政府幹預住宅市場不僅是國民經濟穩定運行的需要,也是契合大多數美國人口味的善舉。

1932年,美國時任總統胡佛主持通過了《聯邦住房貸款銀行法》,正式拉開了美國政府積極幹預美國住宅市場的序幕。1933年,繼任的羅斯福總統成立了房產主貸款公司,為失去住房的房主提供低息貸款。1934年美國聯邦住房管理局成立,專門負責審定房屋建築標準,並推出25~30年期的低息貸款。1938年,美國聯邦國民抵押貸款協會(房利美)成立,向購房者提供抵押貸款支持。房利美的成立,是美國政府幹預住宅市場的裏程碑事件。房利美英文簡稱Fannie Mae,根據商務印書館2007年出版的《英漢證券投資詞典》對房利美的解釋,房利美是聯邦國民住房貸款協會(Federal National Mortgage Association)的昵稱,是美國三大住房貸款證券化經營機構之一,其性質為社會公眾擁有,美國政府資助,專門運作由聯邦住房委員會或其他金融機構擔保的住房抵押貸款,將這些住房抵押貸款按期限、利率進行組合,作為抵押或擔保發行住房抵押債券,在金融市場上出售,再以回收資金向更多的人提供住房貸款。1944年,美國政府為從戰場返鄉的老兵提供慷慨的房貸補貼,配合政府的這一需要,房利美的權力不僅擴大到貸款擔保,即為提供住房貸款的金融機構發行的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品種進行擔保,而且公司主要由退伍軍人負責管理,房利美的政府色彩因此得到了最充分的體現。盡管後來的1954年,房利美發展成股份製公司,1968年,拉賓(Raymond H。Lapin)成為房利美的總裁,他修改公司製度,使之成為一個私有股份製公司,1970年,房利美股票在紐約股票交易所上市,1984年,房利美首次在海外發行公司債券,從此公司業務進入國外金融市場,但所有這些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房利美承擔的政府職能。正是在這種意義上,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曆史和社會學教授托馬斯·蘇格魯在《華爾街日報》撰文指出,從1929年爆發的經濟大蕭條起,“山姆大叔”就成為美國住房市場的真正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