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開辟南洋的華人先鋒(2 / 3)

3年期滿後獲得“自由身”的陸佑,來到星中街新會鄉親羅奇生開設的煙莊當夥計,他省吃儉用,5年後積蓄了99元,就在馬潔街開設了興隆號雜貨店。1868年,他把這間小店委托給可靠的夥伴代管,隻身來到霹靂邦拿律鎮甘文珍錫礦場,同華人礦工一起勞動,並經營貨運,兼做為英軍供應糧食的生意。後來,他以小本錢買下一個已廢棄的“舊龍口”錫礦,深挖下去,竟奇跡般地成為富礦。陸佑頃刻間成了“暴發戶”。之後,陸佑來到吉隆坡,在同鄉趙煜的扶助下開設了典押店;並通過替殖民當局承辦鴉片煙、酒、賭博和典押等餉碼而致富。他除了經營好自己的礦場外,還收購了瀕於破產的小礦場。由於經營有方,數年間,便擁有新街場、錫米山、雙文丹、暗邦、叻思、古毛、萬撓、關丹、文冬等多處錫礦場,雇工數千人,成為當地的大礦主,有“錫礦大王”之稱。據記載,1898~1900年,馬來亞每年錫產量約4萬噸,95%為華人礦場生產。其中陸佑經營的礦場年產量達數千噸。10多年中,他至少獲利1000—2000萬元。

陸佑開采錫礦致富後,又把目光投向橡膠種植業。1896年,他同後來被譽為“橡膠種植之父”的林文慶和陳齊賢合資開辟了馬來亞第一塊橡膠園,取得很大成功。之後又在鵝雁、箕篩、文冬、和豐、雪蘭莪等地開墾了很多橡膠園,最大的橡膠園由吉隆坡伸展到彭亨,呈帶狀綿延100多公裏。橡膠業的發展使陸佑的財富滾滾而來,並得到“橡膠大王”的美稱。他們3人連同陳嘉庚被譽為“馬來亞橡膠王國4大功臣”。

1913年,陸佑做大股東的廣益銀行在吉隆坡創辦,全盛時期,當地政府批準東興隆莊自己發行銀票,各地流通,與政府發行的鈔票具有同等效力。此種銀票,用英文印上“東興隆陸佑”、“東興隆第X號銀毫伍圓,任隨時兌換”以及“光緒X年X月X日發單”等字樣。這種情況在南洋並不多見,足見陸佑之地位與實力非同一般。據說,陸佑去世後,這種銀票仍一直流通,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日軍占領馬來亞時,才被日本軍票所取代。由於陸佑對新、馬金融業貢獻重大,他又得到“金融巨擘”的雅稱。

除了上述經營收入外,餉碼的稅捐收入也是陸佑聚斂財富的又一大來源。他以100多萬元的代價,從殖民政府獲得承包稅捐的專利權,把獲利最大的煙稅和酒稅留為自營,賭稅則選擇有利地點自營大部分,餘下僻遠山區的則議價轉讓別人承辦,典押稅則全部轉讓,招人承辦。上述兩稅轉讓,陸佑就可賺回向殖民政府繳納4年稅餉的大部分。陸佑與黃福、張弼士並稱為“3大碼王”。陸佑靠99元起家,到他去世時,財富已達叻幣七八千萬元(折合英鎊約1000萬鎊),成為富甲新、馬的大富豪,這不能不說是個奇跡!

陸佑富而好善,為吉隆坡及馬來亞社會公益事業慷慨解囊,建樹良多。他捐資改建吉隆坡的馬路和市容,將當時仍屬榛莽荒穢、蒙茸沼澤之地的文冬和關丹兩鎮建設成為現代化都市。南洋的曆史學家斷言,寫文冬和關丹開埠史和發展史,如果不重筆濃墨寫上陸佑的名字,就毫無意義。

陸佑自幼失學、文化程度不高,因此深感文化教育的重要,這促使他大量捐助辦學,惠及廣大地區。在吉隆坡,他創辦了養正學校、維多利亞英文圖書館、尊孔學校、愛德華七世醫學院和萊佛士學院。在雪蘭莪,他創辦了尊孔學校。陸佑還捐資於醫療衛生事業,獨資在塞連達建立診所,在吉隆坡建同善醫院,成立吉隆坡老弱院,建造吉隆坡中華大會館。他資助馬來亞各地修建大小會館、廟宇,他在新加坡和吉隆坡建造廣肇會館和廣東義山。其善舉美德使之成為受人尊敬、遐邇聞名的大慈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