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開辟南洋的華人先鋒(3 / 3)

陸佑以73歲高齡辭世,安葬在吉隆坡冷結路浩道登橡膠園內的陸家墳場。他去世後東南亞有3個國家首都的街道用他的名字命名,即:新加坡的陸佑街、吉隆坡的陸佑街和文萊的陸佑大街。他的家鄉鶴山市的鄉土教材中,載人了他的傳奇事跡和樂善好施的美德。

三、華僑開發婆羅洲等地

華僑對婆羅洲、沙撈越、越南、泰國、印度尼西亞、緬甸等東南亞國家和地區,同樣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婆羅洲在今加裏曼丹島北部,包括沙撈越(中國古籍稱渤尼、婆利、婆羅等)、沙巴和文萊。沙撈越和沙巴於1963年同馬來亞聯合組成馬來西亞聯邦。

華僑開發婆羅洲有兩大曆史功績,其一是婆羅洲沙巴根地咬的開埠。100多年前,開平籍華僑周道積由亞庇來到馬利,越過崇山峻嶺抵達根地咬,開荒辟地,是開埠先鋒。隨後周孚、馮信也步行到達,周厚昌、周柏賢、馮炳源接踵而至。他們用當地的木材建“鴨撻屋”,做小生意。以後,華僑陸續來到這裏墾荒開發,建設根地咬埠,使之逐漸興旺起來,成為一個交通發達、風景秀美、經濟繁榮的小城鎮。“現該埠業商之人,占70%是廣東四邑籍人(其中以開平最多),有四邑埠之稱。”這裏的居民,無論是華僑,還是土人,百多年來,世代相傳,很多人至今仍操四邑話。

其二是婆羅洲吉打毛律埠的開發。吉打毛律是沙巴西海岸的一個小商埠。100多年前,這裏十分荒涼,後經四邑籍人不斷開發,才使這塊處女地日益繁榮起來。最早開發這塊處女地的是開平人龔慶煜、林德倫、黃勝瑞、周炳昌、楊新君等人。他們從亞庇步行而至,披星戴月,艱苦勞動,後來經營小生意,繁榮市場,使之成為興旺的小商埠。華僑看到這裏的土人穿著十分落後,無論男女均以一塊土布遮掩下身,於是教會他們縫製衣服。楊新君是一位裁縫高手,他耐心向土人傳授剪裁及縫製技術。土人的原始風俗為之一改。楊新君去世後,至今每逢春秋兩季,當地人仍對他頂禮膜拜,紀念他的大恩大德。現在,吉打毛律己建成現代化城鎮,商業中四邑人仍占1/3的份額,扮演著重要角色。

沙撈越中部地區的開發,以台山籍華僑的功勞最大。縣政府所在地的達鬥鎮,居民約16000多人,以華人居多。華僑丘正媛是達鬥的開發者。他少年時代跟隨鄉人南來,初抵新加坡,在洋人的公司當侍應生。後來到沙撈越古晉,再到民都魯。他從土人那裏了解到離民都魯不遠處有一地方稱為阿納港世,土特產甚豐,惜無人收購。丘正媛認為有利可圖,在土人幫助下,來到達鬥收購土產,經營雜貨生意。當時達鬥是一片原始森林,荊棘叢生,毒蛇猛獸出沒其間,人煙稀少,隻有部落民族達鬥族集居於此,過著刀耕火種和狩獵的原始生活。但境內盛產木材,尤以鹽木為上佳,其他土產如樹膠、胡椒、蜜糖、燕窩等也極負盛名。1862年,丘正媛在達鬥開設瑞源號,用帆船專營古晉至達鬥間的土特產貿易,很快便發跡。嗣後台山人朱瑞亦到此開設瑞成號。再後是潮州籍人士許長發創設萬發號。四邑人和潮州人逐漸地多了起來。丘正媛的兩個弟弟丘正觀、丘正彬也攜眷來此創業。丘正媛還將當地產的鹽木出口到中國,其運輸工具是帆船,大者可載三四百噸,小者可載二三百噸,靠風力行駛。

華僑對達鬥的市政建設,建樹良多。達鬥的店屋原用“亞答”葉搭蓋,華僑則用本地盛產的鹽木搭建,既堅固又美觀。他們還修路辦電,興建商店,使達鬥鎮從一塊荒蕪之地變成商業中心。華僑向來重視教育事業,1926年,他們在達鬥設立中華公學,以粵語教學,主要對象是華人子女。第一任教師是一位台山秀才丘靈恩。

達鬥的第一任華人甲必丹是台山人江世欽,他早年隨舅父丘正媛南來,18歲回鄉成婚,複南來,創立豐源號,專事土特產生意。他樂善好施,致富後熱心僑社福祉,深受華人愛戴,被沙撈越王委任為華人甲必丹。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統治當局再委任他為華人甲必丹,在位40多年,達鬥人有口皆碑。

華僑僑居東南亞地區,對新、馬以外地區的開發,作出貢獻的也不少,其中最著名的,在泰國有馮平山、黃宜義、黃宣充,在越南有陳瑞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