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亞眾多的民族中,東幹人是文化程度最高的民族。據1976年全蘇人口普查,當時,中亞東幹族中有副博士以上人才40名,博士4名。這種比例(即一萬名東幹人中有一名博士、一千名東幹人中有一名副博士)在當時全蘇120多個民族中居第一位。同時,也湧現出了許多作家、音樂家、社會活動家和運動員,他們在中亞三國社會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東幹人信仰伊斯蘭教,最初移居俄國時,遜尼派的陝西籍回民與蘇菲派門宦的甘肅籍回民各行其是,以後逐漸趨同。現均屬遜尼派,信仰虔誠,遵守哈乃斐學派教法。白彥虎在世時,東幹人即在七河地區修建了40多所清真寺,均為中國建築風格的磚木結構。生孩子後請阿訇取經名。生活中嚴格禁酒,不食禽鳥飛魚類,嚴禁吃豬肉。清真寺的阿訇有東幹人、吉爾吉斯人、烏茲別克人等,他們在群眾中普遍受到尊敬。
東幹人的衣食住行仍體現著我國陝甘一帶的地方特色和晚清以來的古風遺俗。在穿著上,盡管東幹婦女的服裝中亞化了,她們身穿中亞婦女的花布長袍,裏麵再穿長褲;男子一般穿西裝、打領帶。但是在他們的詞彙裏還保留著大襠褲、汗衫子、皮襖、馬夾、大襟衣服、腰帶子等舊服飾的詞語。他們喜歡吃拉麵、水餃、包子,吃飯用筷子,喜歡唱秦腔和陝西民歌等。食品也保留原來名稱,如蓮花白、黃瓜、涼粉、鹵麵、麵片兒、饃饃、胡椒等。大多數東幹人都能講簡單的漢語,語調中仍有純樸濃重的陝西、甘肅方言和一些北方漢語成分。東幹人的婚禮講究遵從東方習慣,結婚時講究嫁妝、彩禮、鬧新房。新媳婦必須穿繡花鞋,盤頭,身著繡滿龍鳳圖案的大紅襟袍、燈籠褲,頭梳滿清官妝“燕子頭”,足穿繡花鞋,非常漂亮,而新郎多身著長袍馬褂,頭戴瓜皮帽,胸前佩戴紅錦等。這些習俗與中原傳統毫無二致。
東幹人很重視保護和傳承自己的文化,早在上個世紀70年代就建立了自己的曆史博物館。博物館中陳列著不少黑白照片、畫像、服飾和農具等,顯示著白彥虎部抵達當地後墾荒播種的曆史畫麵。托克馬克地區是東幹人的聚居區,隨著蘇聯的解體,如今這裏已經劃歸吉爾吉斯斯坦。而被認為是李白的出生地的碎葉城,就位於今托克馬克市西南8公裏處。生活在托克馬克當地的東幹人頗以李白為榮,他們不僅翻譯和傳誦李白的詩句,還計劃在當地修建一座李白博物館。
中亞各國獨立後,與中國的關係日益密切,來往更為頻繁。許多東幹族人發揮語言相通的優勢,做跨國生意、或為別人當翻譯,深得風氣之先。在中國新疆邊境從事商品貿易者以東幹人較多。大部分人都發了財,蓋起了漂亮的住房,現代化電器應有盡有。有些東幹人還做鐵匠、木匠、皮匠、鞋匠、金銀匠等,他們的工匠手藝巧奪天工,令中亞的其他民族羨慕不已。
勤勞、勇敢、智慧的東幹族同胞和所在國的各族人民共同締造著美好的家園,在政治、經濟、文化各個領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吉爾吉斯斯坦共和國前總統阿卡耶夫曾這樣高度評價本國的東幹族人民:“如果吉爾吉斯人民都像東幹人民那樣勤勞的話,吉爾吉斯國家的經濟早就振興起來了,吉爾吉斯國家早就像歐洲的瑞士那樣富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