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磁頻譜的軍事應用
■李助民
美海軍前上將托馬斯·穆勒曾預言,如果發生第三次世界大戰,獲勝者必將是最善於控製、駕馭和運用電磁頻譜的一方。這一預言,已經在近期發生的幾場局部戰爭中得到驗證。海灣戰爭中,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實施“白雪”行動,一開始就奪取了“製電磁權”。戰爭中,多國部隊使用的頻譜從短波、微波直到紅外線、激光、可見光包含了整個電磁頻譜,電子戰戰場異常廣闊,“全時空、全時域、全領域、全頻域”的特點體現得淋漓盡致。正是由於美軍實施科學有序的頻譜管理,有效地避免了頻譜使用的衝突,確保了通信指揮、電子偵察、雷達導航等電子係統的協調運作,占據了戰爭的主動權。
頻譜同礦山、森林等自然資源的區別在於:它可以被人們所利用,但不會被消耗掉。不使用它是一種浪費,但如果使用不當,同樣也是一種浪費。由於頻譜不受地域、空域、時域限製,也不受行政區域、國家邊界的限製,所以開發和利用這些資源國際上均有嚴格管理規定,任何部門、地區和個人,包括任何國家都不得隨意使用無線電頻譜,以避免造成相互幹擾。頻譜作為國家的公共資源,除有一部分劃分給軍隊專用外,大部分都是軍民共用,所以各國都十分重視並加以珍惜和充分利用。目前,國際範圍的電磁頻譜管理主要是通過建立國際組織、簽訂國際協議、統一劃分頻譜來解決。在軍事領域,舉例來說,美軍一個步兵師約有70部雷達、2800部電台,俄羅斯一個摩托化步兵師約有60部雷達和2040部電台,如此眾多的電子設備要在整個作戰空間中有條不紊地工作,沒有統一的管理和協調一致的行動,其局麵將不堪設想。在伊拉克戰爭中,美軍正是憑借完善的頻譜管理機製和強大的頻譜管理力量,每天處理數萬個頻率,確保了美英聯軍不同體製電子設備相互兼容,使超過1.5萬部電台構成的無線電網保持正常運作,為戰爭的順利取勝發揮了關鍵作用。據外刊報道,海灣戰爭中,無線電頻率管理的無線網絡為7500多個高頻網、1200多個甚高頻網和7000個特高頻網。這些都從不同方麵說明,沒有有序的電磁頻譜管理為基礎,信息化作戰將受到極大的製約和影響。目前,美軍從統帥部到野戰師都設有專門的頻譜管理機構和人員,從國防部、聯合參謀部到諸軍兵種,都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聯合戰役頻譜管理體係,形成了成熟的管理機製。麵對未來戰爭對無線電管理的挑戰,美國、俄羅斯等國軍隊正在建立新的頻譜觀念,即從以前靜態的、單一頻譜觀念,向動態的、多麵特征的頻譜觀念轉變,以求在設計、指配和頻譜使用上符合未來係統特性。為提高電子戰能力,俄軍把轉變頻譜管理觀念、加強頻譜管理研究作為電磁頻譜管理建設的“優先任務”,並已取得了明顯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