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孔家大院院內浮雕
院落群生的閬苑仙境
■劉小方
閬中古城曆史悠久,曆代王朝曾在此設置郡、州、路、軍、道、府等不同等級的行政機構。以“閬水紆曲,經其三麵,縣居其中”得名閬中,又因“據高山絕頂,三麵臨江,地勢險要”,官府民院興建一時勃然。曆史上,天文學家落下閎、任文孫、任文公在此仰望星空、皓首窮經;堪輿大師李淳風、袁天罡為它度步羅盤、驚歎不已;詩人杜甫、元稹、李商隱等為它高歌詠唱、瞻戀寓居。
“蟠龍障其後,錦屏列其前”的風水意向,“巴國蜀國要衝之地”的地理形勝使閬中自古就成為人員交流、貨物彙集的節點城鎮。城中庭院鱗次櫛比、古樸典雅,唐時就有“城中飛格連危亭,處處軒窗對錦屏”的盛況。曆代官宦名流、富商大賈樂於在此大興土木,營建庭院紮根定居,終於彙聚成今天這滿城的青瓦粉牆與小橋流水人家。孔家、李家、蒲家、張家、胡家等大院粉飾著唐宋的格調,建構著明清的磚瓦。
這些院落大都注重風水意象,坐北朝南者居多,納光避寒,庭院曲徑通幽,小巷藏大院。大門內,漢磚照壁古樸大方;庭院中,門楣高合豁然開朗,鳥語啾啾,綠樹掩映,暗香浮動。院內天井連天井,院中有院,門中有門,曲徑相通。在私密空間的營造上,通過利用天井種樹栽花、設置魚缸、假山等辦法增加庭院的空間層次,提升居住品味,更是做到了四合院與園林建築的和諧統一,成為今天國內罕見的院落典範。
春華秋實孔家院
在古城西側的白花庵街深處,坐落著有“巴蜀第一院”之稱的孔家大院。走進方知這是聖人孔子後裔曾經的居所,鑒於儒家學說對封建帝製的重大貢獻,曆代王朝在推崇孔子的同時,對他的後人也十分優待,不僅賜爵授封,而且批地建宅,民間有“與國鹹休,安富貴榮公府第;同天共老,文章道德聖人家”的說法。據《孔子世家譜》記載,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孔子第65代孫孔衍唐、孔衍虞兄弟二人奉朝廷之命,入川平定吳三桂叛亂,平叛結束後定居閬中並修建此院,算算已有300多年的曆史。
大院以“品”字形向北展開。門額寬大厚實略顯斑駁,“孔家大院”4個大字遒勁有力。自大門而入,但見門廳洞然敞開,門廳兩邊各有廂房4間,門廳下的天井遍種桂花、臘梅,殘餘著秋冬的餘香。天井靠裏處再建了圍牆,牆上有二門串起前後院,營造出小中見大、別有洞天的神秘感。
進二門又是一個天井,外小內大。大院裝飾細節十分到位,窗棱的花果人物木雕細致入微。仰頭看歇山式屋頂上挑簷間的吊爪、撐拱,雕刻細膩;瓦當、吊簷等處的浮雕都雜以花鳥蟲魚、珍禽異獸或人物故事,工藝精湛。院中步移景異,令人目不暇接。二門兩側懸掛對聯“於書無所不讀,凡物皆有可觀”;出側門也有“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的楹聯;正廳當中懸掛孔聖畫像,旁有“德侔天地,道冠古今;冊選六經,垂宓萬世”的文聯相佐,處處傳遞著儒家文化的精深與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