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遺址一景
美國高原上的昔日王國——查科
■金文馳
在美國新墨西哥州西北部荒涼的高原上,坐落著一條名為“查科”的峽穀。從850~1250年,這一自然環境惡劣的峽穀奇跡般地崛起為整個“四角地區”(新墨西哥州、亞利桑那州、猶他州和科羅拉多州的交界地帶)的宗教、貿易和政治中心。現在這裏已被辟為查科文化國家曆史公園。
園中的建築遺址規模宏大,數以百萬計的石板、石條、石塊被壘砌成數層樓高的大型公共建築,公園中還有一處城市儀式中心。
高原上的建築奇跡
我們的車在通向查科文化國家曆史公園的荒涼的土路上顛簸著。沿路沒有一座建築,也沒有人煙,枯黃的蒿草在寒風中鋪向天際,視野中幾乎沒有一棵樹。很難相信,一個高度發達的文明竟會誕生在這一荒蕪的高原上。車帶著滿身泥漿終於駛入了查科峽穀,這裏是查科文化的中心。雖然名為峽穀,但深度還不到百米,很是開敞。峽穀中不時有殘垣斷壁映入眼簾,這就是查科文化的標誌之一——大型建築遺址。此類建築在這一地區超過150座,很多建築彼此間並不遠,考古學家認為它們並不是傳統農業村落的住宅,可能是專為祭祀和貿易等活動建造的公共建築。
查科文化中最大的建築遺址是位於峽穀西北部的普韋布洛伯尼托,這一西班牙語名稱意為“美麗的城鎮”,它是查科文化巔峰的象征,無聲而有力地述說著這一文化曾經的輝煌。普韋布洛伯尼托始建於9世紀中期,在此後的300年間經過數次擴建。整座建築坐北朝南,呈一巨大的“D”字形,占地麵積近8000平方米,共有近700間房屋、32個地穴和3個大地穴。我們來到了北麵的外牆下,雖然隻存殘跡,但這相當於4層樓高的外牆依舊震撼人心。牆體由大大小小的石塊和石板砌成,看似淩亂,其實卻頗有章法:較薄的石板被靈活地填充在較大的石塊間,使得石塊基本都處於同一水平麵上;門則修葺得極為規整,門框上部由原木橫搭而成,其上又能繼續堆砌石料;牆體下部最厚,往上逐漸收窄。查科人的嫻熟建築技法令人驚歎。
我們穿過牆體的裂口,輾轉來到普韋布洛伯尼托的東南部,這裏還完整地保留了部分房屋。彎身穿過窄矮的小門,進入了一間查科人曾經居住過的屋子。屋內沒有窗戶,光線昏暗,但還是可以看到牆壁用灰漿塗抹過,看上去極像今天的水泥牆麵,這就是當年的“室內裝修”吧。仰頭看,屋頂有一橫臥的原木,約有腰粗,其上並排著數十根手臂粗細的原木,這間屋子的天花板也是二樓屋子的地板。這些木質結構曆經近千年的風霜雨雪也未腐朽,為我們展示著查科人當年的生活和世界。值得一提的是,考古人員就是通過這些保存完好的原木,采用比對年輪的辦法,精確地確定了普韋布洛伯尼托各部分的建築年代。查科峽穀以及鄰近地區並不出產樹木,這些建築中的木材都是從數十乃至上百千米外的山區運來。
來到普韋布洛伯尼托中部的廣場上,數個龐大的圓形大地穴出現在眼前。它們深陷地下約1層樓的高度,直徑最大者超過20米,宛如凝視天穹的巨眼。大地穴是查科人重要的祭祀和社交場所,結構精妙:其四周環繞著石砌的台階,可以當作座椅;中部設有地爐,查科人還在地下鋪有通風管道,管道的開口就在地爐前,用以提供新鮮空氣。我們現在看到的大地穴的屋頂早已崩塌,但從發現的一些規模較小的完整地穴中,可以看到由300多根原木水平交疊搭成的屋頂,由此可以想見大地穴屋頂的龐大規模。
上圖:大地穴
四通八達的貿易之都
除了獨具特色的建築之外,查科文化的另一特征便是發達的道路係統,這在北美洲原住民文化中是獨一無二的。僅在查科文化國家曆史公園範圍內便有長達160千米的道路,若再加上通往外圍聚落和資源產地的道路,目前已知的查科道路總長度超過了640千米,它們向東西南北四麵輻射。
這些道路並不是隻供一兩個人通行的小徑,其寬度通常在8~12米,路沿用泥土和石礫堆砌成一道小脊,儼然是北美洲版的“秦馳道”。查科人顯然對道路進行過規劃並投入了大量勞力進行修築和維護。不過對於沒有發明車輛的查科文明來說,修築如此“豪華”的道路究竟有何意義呢?這至今仍是一個謎。
發達的道路係統自然也帶來了商貿的繁榮。藍綠色的綠鬆石在查科文化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考古學家在查科峽穀中發掘出大量綠鬆石飾物和加工綠鬆石過程中產生的邊角料。查科峽穀及附近地區並不出產綠鬆石,這些綠鬆石的原石采於遙遠的石礦,查科人將它們加工成串珠、項鏈和吊墜等飾物。普韋布洛伯尼托曾出土一隻玉蛙,其眼睛和頸項上鑲嵌著晶瑩的綠鬆石,質樸卻不失精妙。這些飾物還被運送到其他地區,最遠可能抵達千裏之外的墨西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