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美國高原上的昔日王國——查科(2 / 2)

在這裏,我們還看到一個圓柱形的陶罐,灰白色的罐體上繪著黑色條紋圖案,宛如道道閃電。“這種圓柱形的陶罐並不是查科文化中常見的類型,但在中美洲卻很普遍”。如果說僅憑形似,就斷定高原上的查科文化與地處熱帶的中美洲文化有過往來,似乎還有些牽強。2009年,人們將這些圓柱形陶罐中的殘留物進行化學分析後,出人意料地檢測出了可可堿,這是巧克力原料——可可的標誌性化合物,而可可僅產於中、南美洲熱帶地區的梧桐科樹木,連墨西哥北部都不能生長。無獨有偶,在查科遺址中,還發現了許多紅藍金剛鸚鵡的遺骸。這一體長約80厘米的大型鸚鵡的分布區和可可的產地幾乎重合,都來自濕潤的美洲熱帶地區。查科人在這寒風凜冽的高原上用專門經過加溫的房間飼養這些熱帶的鳥兒,是為了獲取它們豔麗的羽毛,以供祭祀之用。除了“巧克力”和金剛鸚鵡,查科遺址中還出土了銅鈴等查科人無法生產、但具有中美洲文化特征的物品。由此可見,兩地雖然相隔遙遠,但的確有過貿易往來。

觀天與水利

和許多古代文明一樣,查科人也精於觀測天象,尤其對太陽的運行軌跡頗為重視,他們還專門設立了許多太陽“觀測站”。在查科峽穀最東部坐落著一處名為維西西的遺址,這處遺址距其他遺址較遠,平日裏很少有遊人光顧。就在維西西東部約800米的峽穀壁上,一處查科人開鑿的石梯將人們引上了一處突出的石台,石台的岩壁上有一個白色的太陽符號,石台東南部,一根石柱拔地而起。天文學家發現,在冬至日站在太陽符號附近,會看到太陽從石柱頂部升起,這標誌著太陽在一年中運行到了最南點;在這一天的黃昏時分,站在一塊有岩畫的平坦礫石上,人們可以看到太陽從西南方峽穀的“V”字形缺口中沉入地平線。由此看來,這處“觀測站”是查科人專門用來標記冬至日這一天的日出和日落的,而且這裏還兼有“日曆”功能。站在白色太陽符號處,在每年冬至日前的第16天,太陽都會準時從石柱上方升起。查科的祭司可能曾用這處“觀測站”來預測冬至日的到來,以便有充足的時間準備祭祀活動。

絕大多數的史前太陽觀測都是靠標記日出或日落的位置,因為有地平線等參照物的輔助,觀測較為容易。不過在查科峽穀中,人們在20世紀70年代後期發現了一處罕見的標記冬至和夏至日正午時分的“觀測站”。這一“觀測站”位於查科峽穀中孤零零的法哈達丘頂部,幾塊石板看似毫無章法地靠岩壁而立,乍一看根本看不出人工痕跡。但就在被這些石板遮蔽的岩壁上,有一餐盤大小的螺旋狀刻痕。每到夏至日正午,陽光穿過石板間的空隙,在螺旋中心不偏不倚地投下一條狹窄的光帶;而在冬至日正午,陽光則緊貼螺旋兩側投下兩條光帶,讓人不得不感歎查科人對太陽運行規律的深入認識。

查科人主要以玉米、豆類和瓜類(南瓜、西葫蘆等)這些具有濃鬱美洲特色的作物為食。但查科峽穀地區常年平均降雨量僅為220毫米,這裏全年約一半的降水都是以夏季雷雨的形式快速灑落,來不及滲透到土壤深處的雨水在地表彙成汩汩徑流,這便是查科人最為重要的農業水源。要想利用這來得急、去得快的地表徑流進行農業生產,水利設施的建設就顯得尤為重要。

查科人水利係統的源頭便是一座座位於彙入查科峽穀的溪穀中的水壩,這些水壩由土石壘成。1967年夏季發掘出的一座水壩長達37米,厚6米,高度至少有2米。被水壩攔截的雨水隨後流入引水渠中,通過水閘分流,再進入更小的水渠,最後流入查科人規整的網格狀農田的上部,實現自流灌溉。如今這一水利係統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廣泛分布的水渠網絡,這些水渠平均寬約2.7米,深度在0.6~1.5米,大部分水渠是在地麵挖掘而成,再鋪以石板加固以減少滲透。考古學家用電腦模型對查科人用當地雨水徑流灌溉的網格狀農田進行了析,得到了理論上的最佳農田麵積,這和查科人實際的農田大小幾乎一致。

令人遺憾的是,查科這一偉大文明在1140~1200年間便開始衰落。考古學家發現,到1140年時,查科地區便已經曆了持續半個世紀的幹旱。糧食歉收逐漸掏空了文明的軀體,拖垮了這一龐大的社會。饑寒交迫的查科人隻好離開這一地區,查科文化就此畫上了一個悲壯的句號,僅留無數遺址舊跡,供後人憑吊這一昔日王國的輝煌過往。

【責任編輯】王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