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在“人格肖像”下再思蘇聯解體(3 / 3)

美國前總統尼克鬆在《超越和平》一書中曾評價戈爾巴喬夫:“在麵臨危機時,戈爾巴喬夫往往表現得手足無措,求助於可憐的折中辦法”,“當危機日益明顯後,他退縮了回去”。而葉利欽性格堅毅,富有勇氣。兩位領導人的風格差異可見一斑。

“事定猶須待闔棺”

遙想半個世紀前的蘇聯解體事件,外界總要不時對戈爾巴喬夫和葉利欽“圈圈點點”。在“人格肖像”下,不妨從旁觀者的角度評價兩人的功過是非。

戈爾巴喬夫竭力保持中立地位,因此成為了過渡時期的領袖,他摧毀了斯大林體製,把蘇聯引向了民主的大門。他具有某種特殊的品質,甚至是某種天才:一是對體製弊端的清醒認識,堅信自己能在可靠黨員的支持下進行革命性的改造;二是隱藏自己的真實情感,為接近莫斯科的掌權者而在故鄉度過苦悶的歲月,曲意奉承各個領導人。當大勢已去,公開化和改革已經開啟,他最終選擇體麵地辭職。戈爾巴喬夫具有傳教士的激情和自信,並且懂得自我克製。但是新事物總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他在關鍵時刻沒能革新自己,沒能給予國家、民族強有力的領導力。

葉利欽被視為民主、改革、各共和國獨立、特別是俄羅斯主權的化身。他力阻戈爾巴喬夫甚至是大多數蘇聯人民的意願,促成了蘇聯解體。他機智地操縱人民意見,有時又公然藐視人民意見。葉利欽正是危難中的俄羅斯民族所期待的領袖。經曆了一係列天災人禍的俄羅斯人民,在惡劣嚴酷的自然條件下,培養了刻苦耐勞的性格。他們見識了沙皇、斯大林的獨裁統治,對作風強勢的葉利欽給予了相當的寬容和體諒。在危境中,他們把希望寄托給葉利欽,而葉利欽也許諾給他們自由民主的富裕生活。他上台後的幾年,俄羅斯政局不穩,經濟萎縮,他也幾度病危,卻能連選連任,牢牢掌握著國家大權,形成了所謂的葉利欽現象。

“如果不是他”

今天,當外界再度回首蘇聯解體事件,總不禁要問:如果當時總書記是別人,而不是戈爾巴喬夫,蘇聯會落到崩潰的地步嗎?或者,如果沒有葉利欽這樣強勁的政治對手,各加盟國會成功地實行獨立嗎?

不少政治學者認為,蘇聯解體是因為它無法承受與美國對峙的經濟壓力。按照這種理論,依據當時美蘇的力量對比,蘇聯解體難以避免,領導人發揮不了扭轉乾坤的作用。曆史不容假設,卻留給後人遐想的空間。透過“人格肖像”觀察戈爾巴喬夫和葉利欽,不難發現他們顯著的人格差異,理解他們影響曆史走向的關鍵性決策。或許,如果是別的領導人執政,蘇聯可以再延續幾年甚至一段時期;也可能蘇聯徹底瓦解,連獨立國家聯合體之類的組織都沒出現。在不少俄羅斯人看來,蘇聯解體的後果仍不斷體現在蘇聯加盟共和國的衝突和危機中,包括今天的烏克蘭。“如果不是他”的疑問還將久久縈繞在人們心頭,讓人回味、思考、歎息。

【責任編輯】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