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在“人格肖像”下再思蘇聯解體(1 / 3)

上圖:葉利欽

在“人格肖像”下再思蘇聯解體

■恩力

上圖:戈爾巴喬夫

最近,全球目光都聚焦到風雨飄搖的烏克蘭,正當危機愈演愈烈之際,近日俄羅斯檢察院又欲起訴戈爾巴喬夫,裁決他在蘇聯解體事件中是否犯有叛國罪:當年全民公決時,絕大多數蘇聯公民希望維持國家統一,但一些政黨高官的活動導致了蘇聯解體。戈爾巴喬夫接受采訪時回應,如果檢察院嚴肅對待此事,他願意配合檢察院的工作。一時間,這些事件又喚起了各界對冷戰的回憶。在蘇聯轟然解體的那一刻,有人歡喜,有人驚恐,也有人迷惑、憤怒。當時站在曆史前台的戈爾巴喬夫和葉利欽,無疑成為了眾人讚揚、畏懼、質詢、謾罵的對象。

然而,政治領導人在國家存亡的危急時刻,為何成功了,為何失敗了,又不是三言兩語能夠說得清、道得明的。雖然沒有操控一切的能力,但政治領導人的心理特質、思維方式、行為特點給了外界不少線索。透過這些線索,可以還原出領導人的“人格肖像”,重新解讀蘇聯解體的原委。

在紅旗下成長

1991年12月25日,戈爾巴喬夫發表電視講話宣布辭職。當晚19時38分,在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成立69周年即將來臨之際,在克裏姆林宮上空飄揚的以鐮刀和錘子組成的國旗徐徐下降,蘇聯宣告終結;19時45分,一麵俄羅斯的紅、藍、白三色旗升上克裏姆林宮,新生的俄羅斯在葉利欽的領導下繼續改革之路。

戈爾巴喬夫和葉利欽的政治路線不盡相同,前者一心要維護蘇聯的統一,追求快速的經濟改革;後者為各獨聯體國家的獨立而奔走,引入“休克療法”。但兩人的成長經曆驚人相似。家庭背景、社會環境、成長經曆塑造了他們的心理特質和政治觀念,也間接影響了某些潛意識和偏好,最終反映在政治行動中。

戈爾巴喬夫於1931年出生於蘇聯南部邊疆的村莊,那裏居住著具有開拓精神的蘇聯勞動人民。他父親也是普通農民,卻“帶點知識分子的味道”,天天堅持看書看報,並與兒子戈爾巴喬夫討論感興趣的話題。戈爾巴喬夫渴求知識,也酷愛表演,喜歡別人關注的目光。祖父是個體農民,抵製集體化運動;相反,外祖父積極參加集體化運動,是蘇維埃政權的擁護者。但兩人都沒能逃脫“大清洗”。前者被定為“右派托洛斯基反革命組織的積極成員”,被判刑;後者以“怠工者”罪名被發配到西伯利亞。這段經曆在戈爾巴喬夫年幼的心靈上留下了傷痕。

出生於同一年的葉利欽也來自普通農民家庭,家鄉位於軍事工業重鎮——烏拉爾山區。父親是位能工巧匠,但性格暴躁,常常對不聽話的孩子拳腳相加。由於生活貧苦,葉利欽必須做農活補貼家用,還要照顧年幼的弟妹。艱苦的環境讓他異常堅毅。此外,他膽大好強,喜歡冒險,在和小夥伴玩手榴彈時出現意外,失去了左手的兩根手指。祖父於1930年被發配到偏遠的小村落,最後死在那裏。父親也曾被監禁數月。葉利欽不願提起家人在集體農莊和“大清洗”中的遭遇,那種恐懼讓他難以忘懷,也埋下了叛逆的種子。

在相似的家庭背景和政治際遇下,戈爾巴喬夫和葉利欽都體會到了底層人民的艱苦生活,並對蘇聯的現存製度存有深刻的懷疑甚至否定的態度。目睹了蘇聯社會的弊病,他們渴望創造怎樣的“新世界”?而變革的衝動最終又如何使他們兩人成為了蘇聯的掘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