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平民式貴族”——龍遊商幫(1 / 2)

上圖:龍遊民居苑

“平民式貴族”——龍遊商幫

■戴娟 董強

龍遊商幫是中國傳統“十大商幫”中唯一以縣為單位組成的商幫,其經營範圍涉及珠寶業、墾拓業、造紙業和印書業等領域。龍遊商幫既不像晉商經營典當、票號,在金融市場叱吒風雲;也不像徽商壟斷鹽鹺,在民生市場指點江山。龍遊商幫無論發軔之初還是鼎盛之時,都毫無背景可言。他們憑借踏實、苦幹、聰慧的經商本領鏖戰商場,堪稱“平民式貴族”。

龍遊商幫的文化源流

龍遊縣(以下簡稱龍遊)位於浙江省中西部的金衢盆地,毗連贛、皖、閩三省,控浙省西大門,居要衝之地。曆史上,龍遊有“四省通衢彙龍遊”的美譽,素以“入閩要道”著稱。龍遊是浙江重要的鹽道與餉道關口,“通浙孔道,饋餉之所必係”。龍遊還是姑蔑(也作姑篾)古國發祥地,遠古先民創造了燦爛的文化,自古文治隆盛。龍遊獨特的地緣優勢造就了龍遊人兼容並蓄、海納百川的特性。龍遊境內兼具盆地、丘陵、河川等地貌,堪稱“七山二水一分田”,耕地資源異常貧瘠。龍遊人在農耕之餘,借助水陸交通便捷之利,熱衷商業活動,後漸成謀生主業。

北宋靖康末年,金兵竊攫中原,宋高宗趙構率官紳南渡臨安(今浙江杭州)駐蹕,史稱南宋。南宋時,兩浙地區迎來了高速發展期。時值衣冠南渡高峰,孔子第四十八世孫——衍聖公孔端友,迫於情勢危急,與中原士紳一道南遷,後蟄居衢州,創製孔氏“南宗”一脈。孔氏“南宗”家廟立於衢州,孔子後裔則廣建書院,坐館授學,使儒學在錢塘大地蓬勃興盛。“南宗”衢州孔廟與“北宗”曲阜孔廟同為孔氏宗廟,衢州被世人冠以“南方聖地”“第二聖地”的雅稱。

儒家思想對龍遊影響很大,當地人尊孔重儒,講究仁義,民風樸實,經商頗講誠信。在姑蔑遺風與儒學精粹的雙重熏陶下,龍遊人汲取了徽州、婺州、臨安、建州、饒州等周邊優秀文化,秉持兼容並蓄之識,使得龍遊商賈具有亦商亦儒的特性。書商童佩,生活在明代嘉靖、萬曆年間,因售書而讀書,因讀書而藏書,因藏書而刻書,並廣泛結交歸有光、王世貞、胡應麟等江浙鴻儒名仕。童佩所作詩文,彙聚成篇,集刊於世,可謂儒商並舉,是龍遊商幫中的典型儒商。

龍遊商幫在汲取儒家文化的同時,還浸染了江南濃鬱的商業氣息。明中葉以來,江南經濟帶的輻射作用愈發凸顯,崇商重末之風日熾。在經商大潮的應召下,龍遊名商輩出,難怪知縣塗傑也不得不稱龍遊“民庶饒,喜商賈”。明萬曆時,“龍丘之民,往往糊口於四方,誦讀之外,農賈相半”;天啟時更是“幾空縣之半,而居家耕種者,僅當縣之半”;迨至清初,龍遊百姓外出經商者,已從明中葉的半數一躍至“十之六七”。

上圖:五代龍紋

龍遊商幫的經營秘訣

龍遊縣名的來曆與“龍”字休戚相關。龍遊,乃遊龍也。相傳,龍遊得名於五代十國的吳越君王錢鏐。據載,龍遊原喚龍邱,蘊含了“墳邱之丘”之意。錢鏐巡視此地後,認為龍邱一名寓意不吉,遂更名“龍遊”。另一說法是,錢鏐貴為吳越國君,天子巡幸四方,正暗合了“龍稱君王,遨遊天下”的祥瑞吉照,遂賜名“龍遊”。

龍遊一名充分體現了龍遊人開拓、進取、行商天下的特質。龍遊人果然名不虛傳,在全國諸多商幫中率先崛起,成就了一番偉績,一躍成為“十大商幫”之一。龍遊商幫活躍於明嘉靖、萬曆年間,鼎盛於清雍正、乾隆年間,足跡遍布全國,世稱“遍地龍遊商”。

龍遊商賈鍾情於造紙業,源於龍遊盛行的“竹文化”。龍遊本是姑蔑國的發祥地。姑蔑國實為春秋時期的小國,依附於越國,疆域僅覆蓋衢州全境以及蘭溪、遂昌、金華及江西玉山一帶。楚滅越後,姑蔑國並入楚國。姑蔑雖為小國,卻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尤以“竹文化”稱著於世,所以姑蔑亦作姑篾,“篾”即“竹”。浙西盛產翠竹,“太末山竹似麻”是龍遊多竹的生動寫照。據統計,龍遊境內森林覆蓋率達56.8%,其中約有40%為竹林所覆蓋,竹海茫茫,令人歎為觀止,堪稱“浙西竹庫”。

龍遊“竹文化”的繁榮不僅體現在衣食住行和文化生活等方麵,還為龍遊商幫的崛起提供了契機。竹子是古代主要的造紙原料,盛產翠竹催生了龍遊造紙業的興盛。龍遊造紙業肇始於東晉,龍遊在晉代隸屬會稽郡,“二王”(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真跡所用的紙大都源自龍遊。龍遊出產的土紙主要有南屏紙、大小黃箋和元書紙,尤以元書紙最為著名,在唐代屬上等貢品。明清時期,衢州府的龍遊、江山一帶,造紙業尤為發達,漸成南方重要的紙業基地。龍遊商人緊緊把握這一有利商機,在江浙、湖廣、閩粵等地以售紙營生,主要為官府貢奉簽函,為百姓供給便箋。龍遊紙匠還研發了品類繁多的紙張款式,頗具現代營銷理念。清代,龍遊就盛產黃箋、白箋、南屏3種款式的紙張,而南屏紙又細分為焙、曬兩種。當時,溪口村是龍遊地區重要的造紙中心和交易中心,繁盛程度遠超城鎮。龍遊造紙業的鼎盛時期,全縣有紙槽317條,大多位於溪口山區,出產的土紙亦數額龐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