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的龍遊商幫文化
正值徽商與晉商酣戰商場之時,龍遊商幫在浙西一帶迅速崛起。雖稱為龍遊商幫,但商民實際並非拘泥於龍遊一地。清中葉,龍遊商幫儼然成為浙西商人集團的代稱,範圍涵蓋衢州府下轄的龍遊、常山、西安、開化、江山五縣商人以及金華府的蘭溪縣與紹興府的會稽、山陽縣商人,尤以龍遊籍商人數量最多、經營活動最為活躍。
龍遊商幫的發展曆程可分為3個階段,即萌發於南宋,鼎盛於明末清初,衰落於清光緒以後。南宋時,原本集聚於汴梁一帶的官營手工業作坊內遷至兩浙一帶,官辦絲綢、陶器、軍工製造等手工業相繼落戶浙江,臨安一度是全國的政治與經濟中心,浙西作為腹地遂悄然崛起。南宋朝廷為修葺官衙公署,將龍遊木材大量運銷至臨安。同時,臨安作為文化中心,印書紙張的需求量龐大,除臨安、嚴州(今建德縣)二府供應外,還需衢州、婺州二府供給。龍遊商人見有利可圖,遂將本地盛產的木材與紙張販銷至臨安,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
入明後,龍遊刻書業漸趨勃興。儒學大師唐順之作《胡貿棺記》,詳細記述了龍遊商賈胡貿發家興業的勵誌故事。年輕時的胡貿財貲窘困且無營生資本,但他善於裝訂書籍,技藝精湛。名冠江南的儒學大師唐順之對胡貿精湛的書籍校編技藝以及深厚的學術功底讚不絕口。由此觀之,龍遊商賈不僅精通生營之道,而且亦儒亦商,才學非凡。
值得敬佩的是,明代龍遊商人高瞻遠矚,善於發現商場“新大陸”,成為商界中最早參與“西部大開發”的拓荒者。龍遊商人與徽商、晉商不同,他們將江南的商業氣息帶到邊疆,成為傲居邊陲的商壇勁旅。他們奔赴遙遠艱苦的黔、滇、蜀等地,克服長途跋涉、水土不服、語言不通、生活習俗迥異等一係列困難,紮根於西南地區,造就了輝煌業績。
上圖:衢州南宗孔廟
龍遊商人的經營理念也非常先進,他們一麵來到少數民族聚居區,從事屯墾事業,並將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帶到這裏;一麵利用自己雄厚的資金雇傭當地勞動者輪流開發墾拓。龍遊商賈視土地為資本進行運營,采取雇工製度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經濟作物,最後將收獲的農產品投放回江南市場之中。這一舉措意味著將商業資本轉化為農業生產資本,具有重要的曆史意義,也在民族地區催生出了新的生產方式。據《皇明條法事類纂》所載,龍遊商人與江西安福商人合計5萬餘人,跋山涉水遠赴滇南經商墾荒,還一度引起明廷恐慌。
清代有眾多商幫活躍在曆史舞台上。世人對蘇州洞庭商幫與徽商有“鑽天洞庭遍地徽”的精辟概括,世稱“無徽不成鎮”,而“無遠弗屆,遍地龍遊”的商界讖語更是流布甚廣。鼎盛時期的龍遊商幫,不僅有龍遊籍商人走出去,更有閩、皖、贛省商人內遷龍遊定居,“加盟”成為新的龍遊商人。鴉片戰爭後,塵封百年的國門洞開,外國資本虎視眈眈,傳統商路受到巨大衝擊。晚清社會經濟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交通條件更是從“陸路時代”轉為“海洋時代”,以寧波、舟山為代表的浙東沿海商業重鎮,逐漸代替了龍遊等浙西水陸城鎮,臨近的寧波、紹興商人因與洋商接觸頻繁,逐漸搶占了龍遊商人所締造的顯赫地位,以致世人感慨“遍地龍遊之說,久不聞矣”,龍遊商幫遂日漸沒落。
【責任編輯】王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