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書佳話
■陳芳烈
中國的文字大約起源於公元前2000年。有了文字後,人與人之間又多了一種傳情達意的工具。文字曾被刻在龜殼、竹簡上,又被書寫在織物、紙片上,借此可以將信息傳送到很遠的地方去。可是,在交通不發達的古代,要將信息進行遠距離傳送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於是,人們隻好把美好的願望寄托在令人陶醉的神話、傳說之中。
青鳥傳信
唐代詩人李商隱有一首很有名的《無題》詩: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詩的最後兩句,借用了“青鳥傳信”這一典故。
青鳥傳信的故事出自《山海經》,說的是西王母住在昆侖山附近的玉山,她養了3隻青鳥,為她覓取食物和傳遞信息。有一年的七月初七,漢武帝偕群臣舉行齋戒儀式,忽見一隻美麗的青鳥從西方飛來,他非常驚奇,便問大臣東方朔:“這鳥從哪裏飛來?”東方朔回答說:“西王母要來了,這鳥是來報信的。”過了一會,東方朔的話果然應驗了,西王母在兩隻青鳥的左右扶持下來到了殿前。從此,“青鳥傳信”便成了一個典故流傳下來。
鯉魚傳書
信函在古代有“魚函”“鯉封”等雅稱,書信也被稱為“魚書”。書信怎麼和魚類扯上關係呢?原來,這與“鯉魚傳書”的典故有關。
相傳周朝時有個著名的教育家、軍事家叫薑尚,字子牙。在70歲那年,薑子牙垂釣於渭水之濱。一天,他釣得一條鯉魚,剖開魚腹發現內藏一封書信,大意是說他將受封於齊地。後來他果真成了齊國的第一位國君及齊文化的奠基人。鯉魚傳書的典故後來被演繹成許多文學作品,成了詩人墨客吟誦的對象。唐代詩人王昌齡的“手攜雙鯉魚,目送千裏雁”,表達了對書信傳遞的熱切期待;宋代晏殊的“魚書欲寄何由達,水遠山長處處同”,更說出了人們對於受時空阻隔,書信往來不便的惆悵和無奈。
鴻雁傳書
“鴻雁傳書”的典故出於《漢書·蘇武傳》,說的是蘇武奉漢武帝之命出使匈奴,被匈奴首領扣留。在多次勸降遭拒後,匈奴便把蘇武流放到北海(今貝加爾湖)牧羊。在那冰天雪天、饑寒交迫的惡劣環境中,蘇武仍手持漢朝的手杖,堅貞不屈,曆經19年艱難受辱的歲月最終歸漢。在蘇武歸漢的過程中,有過這樣的中國郵政標誌中的翅膀造型,使人聯想起“鴻雁傳書”的佳話傳說:當時匈奴不想釋放蘇武,便向漢朝使者謊稱蘇武早已去世。這時,與蘇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暗中把蘇武還活在世上的情況密告漢使,並獻上一計。後來,當漢使再一次見到匈奴首領單於時稱,我國天子在狩獵時射中一隻北方飛來的大雁,雁足上係著一封蘇武給朝廷的信,說他正在北海岸邊牧羊。單於聽後非常吃驚,在謊言被揭穿後,他不得不把蘇武給放了。
雁足係書,雖然是編造出來的神話,但它卻寄托著古人渴望情感溝通的無限美好的願望。“若無鴻雁飛,生離即死別”(宋代羅與之詩句)“寄信無秋雁,思歸望鬥杓”(北宋歐陽修詩句)等,也正是這種情感的抒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