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實行項目工程招標投標製,嚴格選擇施工隊伍。水窖工程由項目鄉鎮和村委會組織受益戶自建、自管、自用,水利技術人員包村包戶進行技術指導。采取集中培訓、重點示範、現場指導、深入到農戶的辦法,由工程技術人員給農民群眾講解水窖修建的工藝流程,水窖的正確使用及維護管理等有關常識。建立技術人員崗位責任製和“兩定”、“三包”責任製,即定工期、定任務,包物資、包質量、包驗收。在工程建設中,堅持“五統一”標準,即統一規劃、統一質量、統一水窖容積、統一補助標準、統一窖台、窖蓋及編號。對200萬元以下的集中供水工程,由項目辦進行邀請式招標,選擇有經驗、有資質的專業隊伍施工,嚴格依據批複的實施方案及部頒技術規範進行單項工程設計。在施工中,競爭上崗確立專業技術過硬、工作責任心強的同誌為項目施工員。對於投資規模在200萬元以上的皂郊鎮水廠,按照公平、公開、公正的原則麵向社會公開招標,區人飲辦在《天水日報》上公開登載招標公告,有12家公司購買了招標文件,通過公平競標,與秦城第二建築公司、甘肅省第五建築工程公司第一分公司、國營慶華自動化研究所3家公司分別簽訂了不同標段的工程建設合同。
三是實行項目監理製,強化工程質量監督。對200萬元以上的皂郊水廠工程由監理公司實行工程監理,對其他工程由水利局派出技術人員對重要部位和隱蔽工程,實行跟班式監督,做好施工記錄和質量的監測與反饋,實行全程質量控製。不論工程大小,都要製定施工計劃和質量控製方案,明確責任人,實行工程質量終身責任製。尤其對隱蔽工程,不僅要有施工記錄和施工照片,而且要通過人飲辦和質檢監理負責人員同時驗收才能掩埋。對發現不合格工程責令立即返工,決不遷就;對工程技術指標由區水利局進行隨機抽查,審定單元工程質量。嚴格按照《甘肅省水利基本建設工程質量監督管理辦法》和《甘肅省水利水電基本建設工程質量檢驗評定標準》,監督工程施工單位規範施工,確保工程質量達標。
6.做好自查自驗,強化運管效益
為了保證工程質量,提高工程運營效益,秦城區把施工過程中工程質量的隨機量化抽查與竣工驗收結合起來,認真做好自查自驗和初驗工作。在第一期第二批、第三批飲水解困工程和氟砷改水工程掃尾階段,秦城區人飲項目辦組織全體施工技術人員,利用5天時間,對所有完成的單戶水窖工程和集中供水工程進行互相交叉驗收。從水窖容積、集雨場的硬化質量、窖台窖脖安放、過濾池大小標準、水泥發放等環節及集中供水工程水源井、機房、機泵、管道等方麵逐項檢查打分。驗收結束後彙總評比,對存在的問題和不足采取補救措施,直至符合要求。然後區人飲項目領導小組組織成員單位領導對全部工程逐村逐項全麵檢查驗收。區上初驗率和合格率均達到100%,工程優良率達到了90%。
區上初驗結束後,按工程項目村填寫了“農村人飲解困和氟砷改水項目實際受益人口和補助資金到戶表”,由受益戶簽字;同時項目辦組織工程技術和財務人員加班加點,完成項目竣工和決算報告、質檢報告,並將單戶水窖工程窖水和集中供水工程的水源取樣送衛生防疫站化驗,各項物化指標均符合衛生飲水標準,出具水質化驗單。項目辦工作人員對項目規劃設計、立項報告、實施方案的上報批複等一係列文件資料和工程竣工資料、表冊進行整理、裝訂和歸檔。同時項目辦給人飲解困和氟砷改水項目單戶水窖工程受益戶印發了“秦城區人飲解困和氟砷改水工程人飲水窖工程到戶卡”,載明工程項目鄉、村、戶主姓名,水窖編號、工程建設內容和管理養護及窖水消毒等注意事項。四、農村飲水解困工程的經濟社會效益
農村飲水解困項目的實施,明顯緩解了秦城區幹旱地區飲水困難,取得了重大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1.解決了農民飲水困難,減輕了勞動強度
秦城區農村人飲解困項目的實施,解決了項目區10鎮、6鄉、123村、14900戶、71248人的飲水困難。節省了取水勞力和畜力,減輕了勞動強度。以前項目區群眾每戶長年需要一名青壯勞力到2公裏以外、垂直距離100米以上的山泉、溪溝邊取水。以每戶每天最少需水1擔,每擔耗時按1.5小時計,每戶一年可節省取水勞力68個,每個工日按10元的最低標準計,則年省工效益為680元,整個項目區年省工效益為1019.32萬元。汪川鎮黃柏村位於秦城區南部,距天水市區90公裏,全村有6個村民小組,121戶、491人,大家畜150頭。多年來,該村由於無飲用水源,群眾在溝底取水,往返距離2公裏,取水垂直高差120米以上,如遇雨雪天氣,坡陡路滑,稍有不慎便會摔上一跤,水灑了,水桶也滾到了溝底。解決吃水難,成為該村群眾夢寐以求的願望。經過水利部門工程技術人員實地勘測,將黃柏村列入二期(2003年)人飲解困項目。如今,一座投資19萬元的自流引水工程已竣工完成。村幹部李克儉樂滋滋地說:“自從通上了自來水,村裏人有了更高的要求,還有人買了洗衣機呢”!“半夜出門翻過山,拐了一彎又一彎,雞叫掌燈找到水,進門太陽冒出山”。這首以前幹旱山區群眾唱了多年的歌謠,經過農村人飲解困工程的實施終於變成了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