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以前,甘肅省交通廳的政策規定,新建鄉級公共道路每公裏省財政補助投資5萬元,新建村級公共道路每公裏省財政補助投資3萬元。從2004年開始,甘肅省交通廳提高了新建鄉村公共道路每公裏的投資額度,鄉級公共道路一公裏投資8萬元,村級公共道路一公裏投資5萬元。而修建一公裏鄉級公路需要資金18~20萬元,村級公路需要資金12—15萬元,實際上,省交通廳的鄉村公路建設資金補助金額仍與鄉村公路建設所需要的投資金額有很大差距。
但是,甘肅省交通廳對修建省級高速公路和縣級公路,都是全額投資。交通廳的有關政策規定,新建一公裏高速公路,省財政就全額投資1100萬元;新建一公裏縣級公路,省財政就全額投資50萬元。
(三)農村稅費改革對鄉村公共道路建設產生一定負麵影響
農村稅費改革後,高台縣各鄉村對農村公共事業建設都實行一事一議製,村民出資、出工都要經過村民大會討論表決通過後,才能實施。而且村民大會所討論的一些重大公共事業建設項目,必須要得到80%以上的與會村民讚稱。
高台縣農村的收入盡管在甘肅省相對較高,但是農民的生產成本和生活成本也相對較高,各種開支也比較多,大部分村民也都不願意出資出工,進行大規模的鄉村公路事業項目建設。這樣,就加大了近兩年高台縣的鄉村公共道路建設的難度。由此可見,靠一事一議的辦法,建設鄉村公共道路是基本行不通的。
另外,按照目前實行鄉村公路建設政策,鄉村公共道路建設所需要的投入,村民要負擔總額的70%。村民要負擔鄉村公共道路的沙石備料、路基建設和勞務工,而政府財政隻承擔路麵的柏油鋪設。這樣,大多數鄉村公共道路建設的費用和勞務就等於讓農民負擔了,再加上現在所實行的政策是,農民先投資建好砂石路,經驗收合格後,有關交通部門才撥款鋪設柏油路麵的做法。這是村民無法接受的。
(四)高台縣的鄉村公共道路建設負擔過重
高台縣的道路密度大,建設管理的負擔太重。高台縣的土地總麵積4426平方公裏,全縣總人口15.89萬人,縣鄉公路裏程218公裏,縣、鄉、村、社四級農村公共道路總裏程約820公裏;高台縣平均每平方公裏擁有鄉村公共道路約0.19公裏,每萬人口擁有鄉村公共道路51.25公裏。由此可見,高台縣的鄉村公共道路的建設管理任務十分繁重。
由於近年來客貨運量的增加,現有公路等級低、路麵狀況差,部分道路已經出現晴通雨阻的問題。
高台縣公路建設和養護資金的來源主要是拖養費返還款,而拖養費征收難度較大,數額有限,因此公路養護和建設資金嚴重不足。高台縣養護道班有新壩、羅城、月牙湖、六壩橋四個道班,養護全縣公路214.99公裏。由於高台縣養護線路點多、線長,民工建勤受農村費改稅的負麵影響,發動比較困難,加之養護經費短缺,造成養護機械陳舊簡陋,養護水平遠遠跟不上全縣經濟發展的需要。
目前高台縣農村公路養護遇到主要困難有:一是鄉村公路等級低、路況差,缺橋少涵,晴通雨不通。二是民工建勤難度大,由於征收拖拉機養路費,個別鄉、村幹部,部分社員錯誤地認為,既然收拖拉機養路費,那麼所有道路就應由交通部門修。三是路政管理跟不上形勢需要,由於受種種影響,違章建築不能製止,打場曬糧,路肩引水,得不到解決,路政管理得不到有關部門和廣大群眾的支持。
隨著外省區投資開發項目日益增多,各鄉鎮支柱產業的興起,全縣的國民經濟正在快速發展,相反道路交通的滯後因素日益明顯,有的線路“形通實不通”,存在“晴天一身泥,雨天能養魚”、“晴通雨不通”的狀況。開發區的路不能合理規劃,沒有大局意識,且修建等級低,不能發揮經濟路的效益,嚴重影響了外地客商到高台縣來進行經濟貿易,高台的經濟作物不能及時運出,致使農業增產不增收,支柱產業增多不增效,嚴重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影響外商投資開發鄉(鎮)支柱產業的發展力度。因此不論從何種因素考慮,為發展高台的國民經濟,均需改善農村公路等級低、路況差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