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兩年實施的電網改造工程中,城市電網改造向居民不收費,而農村電網改造卻還要向農民或多或少的收取一些費用。另外,在城鄉居民之間,還存在子女上學不同價、社會福利不一樣、物價補貼不一樣等等不合理政策,尤其是對農民實行的是高價格、低補貼、多收費的不公平政策,加重了農民的經濟負擔,使農民沒有享受真正的平等的國民待遇。
3.公共事業管理缺少扶貧性
一個國家的公共事業建設是麵向社會大眾的事業,也是社會福利性的事業,既是為了發展社會大眾的公共利益,又有扶弱濟貧的幫助弱勢群體的目標。因而,扶貧性是公共事業建設的原則。當今中國社會生活水平最低的是廣大農民,公共事業建設的重點應該是麵向農村,幫助大多數農民提高生活水平。而中國的公共事業建設卻忽視了這一點。
農民最貧窮。2004年,中國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為9421.6元,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是2936.4元,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差距是3.21:1,大大超過西方發達國家城鄉居民收入1:0.7的比例。另據國家統計局調查:到2002年6月底,中國城市居民家庭戶均擁有的財產數是22.83萬元。如果按照每戶3口人算,城市居民人均資產數為7.6萬元。依據國家統計局副局長邱小華的推算,中國農民人均實際收入隻有城市居民的1/5至1/6。瑞士某一任駐華大使回國後,在一次演講中說:“中國是歐洲和非洲的混合物:4億人(城市人)和我們(富裕的歐洲人)差不多,8億人(農村人)跟非洲(赤貧的)差不多。”
中國農民,是一個沒有多少財產的群體、一個世界最龐大的貧民群體。根據公共事業建設的扶貧原則,生活在中國農村的8億農民最貧窮,那麼中國公共事業建設的重點就應該是在農村,因而不應該再以各種原因,輕視農村公共事業建設的投入。
二、農村公共事業建設與管理應堅持的幾個原則
農村公共事業建設就是為農業經濟發展和農民生活改善創造硬件條件。農村、農民代表著目前中國最廣大的地區和最大的社會群體,是很長一個時期內中國公共事業建設與管理的重點。目前中國農村公共事業建設與管理還非常落後,遠遠不能滿足農業經濟、農村社會和農民生活的需要,因此,我們應該千方百計地推動農村公共事業建設與管理的發展。
1.堅持公共事業管理的公共性原則,擴大對農村公共事業的國家投資
公共事業管理最重要的職能和最根本的任務,就是向占人口多數的社會民眾提供他們所需要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來充分體現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原則。目前,中國鄉村人口占全國人口的58.24%,向他們提供所需要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是公共事業建設與管理的目標。近幾年,國家對農業、農村的公共基本建設投資比重一直比較小,2001年對農業公共基本建設投資是993.4億元,僅占全國公共基本建設投資的比重為6.8%,遠遠不能滿足農村公共事業發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