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公共事業建設與管理的公共性原則,國家必須加大對農村公共事業建設的投資比重,尤其是要擴大對農村公共基礎設施的村一級附屬設施的投資。長期以來,國家投資建設的主要是農村公共基礎設施中的水利網、電力網和公路網的主幹線,而對進人農村、農戶,農民可以直接使用的村一級基礎設施附線卻很少投資建設,使很多農民無法使用或享受這些農村公共設施帶來的好處實惠。如農村的村級道路和村級電網要村委會投資建設,讓農民自己負擔,而很多農村的農民收入太低,村委會無法集資到籌建所需要的經費。這樣,一些農村公共設施農民仍然不能使用。因此,政府對農村公共基礎設施的投資建設必須是全麵的,尤其要滿足收入偏低的大多數農民的需要,不能讓農民負擔建設村級公共基礎設施。
另外,還要解決農村的生產性公共基礎設施和生活性公共基礎設施的投資建設不平衡問題。長期以來,國家對農村公共基礎設施的投資,主要用於農村的電網、水利、道路和退耕還林等生產和生態建設項目上,而與農民生活密切相關的公共設施投資並不多,使廣大農民的生活條件和生存環境沒有明顯改善,如飲用水、廁所、汙水和垃圾處理等農村公共生活設施幾乎沒有投資建設,嚴重影響了農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國家應適當調整對農村的財政支出結構,將更多的農村生活基礎設施建設納入公共財政投資領域,使農村的公共事業設施直接服務於農民生活,以推動農村小康社會的發展。
2.堅持公共管理的效能性原則,加強對農村公共事業的效能管理
公共管理學的一大原理是堅持公共事業管理的效能原則。從理論上來講,公共管理就是以政府行政組織為核心的公共部門、非營利部門、第三部門等公共組織向社會公眾提供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同時,又通過管理機製(公共責任機製和公共競爭機製),以效益為目標,效率為保證,實現公共管理部門對公眾負責,提高公共服務質量和公眾滿意程度。因此,對中國農村公共事業的建設與管理必須突出兩個方麵:一是要大量增加向各地農村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數量,使農民從中得到更多實惠;二是要努力提高向農村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質量與效益,使農民對公共事業建設與管理更加滿意。
對農村農民的公共服務要有針對性,最大限度地滿足農民生產、生活的需要。比如,現在各地農村廣泛缺乏獸醫。目前,由於我國各地農業正在由傳統農業向效能農業轉變,廣大農民從提高生產效益的角度出發,紛紛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大量投資發展養殖業,加大了牲畜禽的飼養數量,建起了許多養豬棚和養雞籠等飼養設施。但是,一遇到雞、豬、牛生病,各種困難和問題就很難解決,有的甚至跑了半天也找不到獸醫。既使每個鄉鎮有幾個獸醫,他們也不是專業學校畢業的,尤其是每年遇到豬、雞防疫更是麻煩。針對農村養殖業的快速發展,急需有技術專長的獸醫,各級政府應該從對農村農民提供公共服務的需要出發,盡早培養一批獸醫技術過關的人才,盡快建立起能夠滿足農民養殖業需要的獸醫站點
3.堅持公共管理的適應性原則,盡快實行對東部沿海地區農村公共事業建設管理的城市化
農村公共事業建設與管理需要與外部環境相適應,才能及時有效地解決各地農村的公共問題,促進農村社會的快速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東南沿海地區農村與中西部地區農村的發展嚴重不平衡,社會水平和農民收入的差距日益擴
大。這就需要根據不同地區農村經濟發展的不同狀態,在農村公共事業建設與管理上采取不同的戰略和對策,以體現公共管理的適應性原則。
據國家統計局對全國31省區市的6.8萬個農戶的抽樣調查,2002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為2476元,其中東部地區為3376元,西部地區為1771元,兩地農民收入相差1605元。目前,在全國農村,農民收入最高的是深圳農民,2001年深圳的農民收入達9600元,走在了全國的最前麵。其次是上海農民,據上海市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隊提供的最新抽樣調查結果,2002年上海農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6000元,2003年上半年就達到了434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