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下篇(18)(2 / 3)

2.有利於建設和弘揚中華民族的人文精神。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外來文化的衝擊,在社會上有一部分人的人文精神趨向喪失,無論在城鄉,傳統的民俗節日影響在逐漸消退,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春節期間全家團圓守夜,清明節祭祖踏青,端午節掛香包,中秋節團圓賞月,不但能很好的發揚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而且還能宣揚中國傳統的孝道倫理,加強親人間的感情聯係,使中華民族的人文精神得到弘揚,為構建和諧社會創造良好的條件,也使精神文明建設上一個新的台階。

3。有利於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隨著對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這些民間傳統民俗節日重視,它能夠增強中華民族的民族文化認同感,因為廣大海外僑胞對這些傳統的民俗節日都十分重視,春節期間海外華人都以不同方式歡度,每年清明節都有大批海外華僑歸國祭祀祖先,同時還要祭祀民族始祖,台灣同胞都要來到大陸祭奠祖先並與親人團聚,有利於國家的統一大業。這樣便大大加強了中華民族的民族凝聚力。

4.有利於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在甘肅,民俗風情多種多樣,但是民俗文化在廣大人民群眾中起著規範人們的行為、語言和心理的一定作用,同時它還有很強的群眾參與性與娛樂性。比如,藏族的香浪節期間,不光是簡單的浪山活動,它同時還要舉辦群眾能夠廣泛參與的歌手大賽、民族運動會、鍋莊舞比賽等等活動,在各地的花兒會上,都要舉行花兒歌手大獎賽,文藝演出等,深受群眾歡迎,春節期間舉行的一些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把廣大人民群眾從平淡乏味的生活中解脫出來,參與到這些集體活動中去,極大地豐富了他們的精神文化生活。

5.有利於促進經濟社會全麵發展。民俗文化是一個國家或一個民族中的人民群眾所創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它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可生成性,在適當的情況下可以轉化為生產力,創造經濟價值。例如臨夏的磚雕,蘭州的雕刻葫蘆,保安腰刀,酒泉夜光杯,天水的漆雕產品,雖然是民間藝術,但是現今已成為一種產業,牛肉麵創造的經濟價值則更為可觀,已成為甘肅省的一大招牌,各地在舉辦花兒會的同時,都要舉辦招商引資洽談會暨大型的物資交流會,這樣,民俗文化便直接或間接的轉化為經濟效益,促進了經濟社會的全麵發展。

(三)甘肅民俗文化麵臨的困境

1.甘肅民俗種類繁多,但沒有得到很好的開發。民俗文化遺產是我們的祖先幾千年以來創造的極其豐富和寶貴的文化財富,在甘肅,民族眾多,地形複雜,“十裏不同風,百裏不同俗”的特點非常明顯,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民俗文化遺產極為豐富,民間藝術、節日習俗、傳統工藝、民間音樂等等分布於全省各地。但是,由於民間文化長期不被重視,導致了對民間民俗文化的認識不清,調查和掌握不夠,因而開發起來就存在一定難度,使許多優秀的民俗文化“養在深閨元人知”,得不到很好的開發。

2.部分民俗遺產麵臨失傳的危險。由於我們的部分民俗文化遺產存在於城郊和偏遠山鄉,受工業化、城市化的衝擊,加上對它們的挖掘整理和保護行動落後於它的消亡速度,導致了一些民俗遺產逐漸失傳,20年前很紅火的年畫、剪紙,幾乎在隴原各地流傳甚廣,但是現在則迅速消亡,有些地方已看不見這些東西了。取而代之的是明星、名模、名車的照片被貼在牆上,現存的年畫手藝,剪紙大師已經不多了。隴東的皮影戲,現在也很難正常活動演出了。有其神奇獨特風韻的甘南藏戲,由於受現代文化的衝擊,老一輩表演藝術家的去世,而年輕演員的接替不到位,同時藏戲的表演特點對演員的自身素質要求較高,使其得不到有效的保護,也麵臨失傳的危險。有些年輕人隻知道2月14日的情人節卻不知道中國還有個國產“情人節”乞巧節。這些現象幾乎是全國各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所麵臨的嚴峻現實。

3.民俗遺產的人才培養體係不健全,使傳承渠道不暢。當今的青年一代,越來越遠離本民族的傳統文化,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嚴重不足,教育領域對這些非物質遺產的重視和認知程度比較缺乏,加上地方上沒有專門的資金保障。因此,也就很難培養出對這些民俗文化遺產能夠傳承和保護的社會人才。隨著群眾的收入的增加,日常生活習慣也逐漸改變,原來的土木結構房屋也變成了磚混結構,家裏的擺設也逐漸西化,日常生活用品也有了極大的改變,傳統的服飾也被流行服裝早已代替,傳統服裝店也被時裝店所代替,城裏人對聖誕節的青睞勝過春節等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在花兒故鄉很難找到花兒歌手新苗子,年輕人幾乎很少會剪紙,這些都意味著我們的民間傳統文化將麵臨斷檔,無法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