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下篇(18)(1 / 3)

臨夏磚雕源於北宋,到明、清時逐步成熟,是我國傳統的造型藝術之一,由於其工藝精巧,構圖生動,在甘肅、青海、寧夏一帶久負盛名。臨夏磚雕分“刻活”和“捏活”兩種,“刻活”是在已燒成的青磚上,用刀鑿等工具鑽打出各種單幅圖案或拚湊成各種畫幅。“捏活”就是用加工製成的紅泥巴,用手和模具捏製成龍、鳳、獅及各種鳥獸、花卉圖案,然後人窯焙燒成成品。磚雕藝術作品大多作為建築物上某一部分的裝飾品,鑲嵌在磚木結構房屋廳堂,正房的外牆、側牆及院內的影壁上。一般多用於寺廟、宮觀之類的建築物上。

天水漆雕是我國古老的傳統工藝,它在長期的發展中,繼承傳統,博采眾長,經曆代能工巧匠創新發展,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成為我國漆雕工藝中一個出類拔萃的品種,天水漆雕選料嚴格,工藝精湛,造型奇特,圖案古樸,漆質堅硬,漆麵光滑,耐酸耐堿耐高溫,即可觀賞,又可實用。天水漆器的主要原料均有規定,一般采用東北紅鬆、椴木和本地小隴山盛產的優質天然漆,配以福建壽山石、浙江青田石、蕭山洪石、山東綠凍石、北京黃石、太湖蚌皮和珊瑚、瑪瑙、珍珠、象牙、玉石、貝殼等。把五光十色的石料和象牙、瑪瑙、珊瑚等雕刻裝配成人物、花鳥、蟲魚等各種藝術圖案,鑲嵌在漆層厚達數毫米的漆具上,並交替使用鑲金、貼銀、描金、彩繪等裝飾方法,使圖案更為逼真生動。每一件產品要經過木工、漆工、石刻、鑲嵌、描金等100多道工序,至少花4個月時間才能生產出來,大件漆器需要1年時間才能成為成品。天水漆雕器具漆麵顏色除傳統烏黑外,還有朱砂紅、翠綠、寶藍、駝黃等多種,色彩絢麗,光澤如鏡。圖案裝飾十分講究,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有傳統故事人物造型,有花卉名畫,也有當代生活題材,還有仿照出土文物繪製的作品。天水漆雕不僅是一種實用的器具而且更是精致的藝術品。現在,天水漆雕工藝品已步入國際市場,漆雕技術現已作為甘肅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加以大力保護。

3.花兒文化。在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的部分地區,民間廣泛流行一種稱之為“少年”、“大山歌”、“野曲”的民歌形式,它便是西北傳統文化的特產“花兒”,它是西北民間歌謠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花兒”格律獨特,用方言演唱,聲調高亢悠揚,感情深沉。它是通過漢語詠唱,但為漢族、回族、藏族、撒拉族、東鄉族、保安族、土族、裕固族等各族人民所共享。可以說花兒是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的結合部這樣一種遼闊粗獷環境中的產物,也可以說是遊牧文化與農耕文化結合的產物。在長期的發展和演變中,形成了各種不同的流派和風格。

根據地域花兒可分為洮州花兒、河州花兒、岷州花兒。臨潭縣、卓尼縣、岷縣的部分地方、康樂縣的部分地方的群眾主要唱洮州花兒,其語調較為平緩;臨夏州的群眾則以唱河州花兒為主,其語調抑揚分明,節奏比較歡快;岷縣、宕昌、漳縣等地群眾以唱岷州花兒為主,語調很高,有點像信天遊。花兒根據其內容可分為整花兒和散花兒,整花兒主要表述的是一些曆史故事、民間傳說或風景名勝等,一般比較長。散花兒則是觸景生情即興創作出來的,這種花兒便於傳播,每首花兒的內容也相對較為集中單純,但是其涉及麵很廣泛。

花兒會是集中演唱花兒的地方,甘肅省較為著名的花兒會有和政縣的“鬆鳴岩花兒會”,永靖縣的“炳靈寺花兒會”,岷縣的“二郎山花兒會”,臨潭縣的“蓮花山花兒會”,每一個花兒會都具有各自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濃鬱的鄉土氣息,一個花兒會往往吸引方圓幾十裏,甚至幾百裏以外的群眾參加,其間,山上山下人山人海,歌聲徹夜不絕,可以說是當地各族人民傳統的藝術狂歡節。花兒會是一個趕不散、禁不了的群眾自發的民間娛樂集會,在舊社會、和文革期間曾一度被禁止,現在花兒會則與旅遊業相結合,已成為吸引遊客的一大招牌。

(二)甘肅民俗風情的社會文化價值

1.甘肅民俗文化是一塊有待開發而極具優勢的文化產業。甘肅省曆史悠久,文化積澱深厚,豐富的民俗遺產積累了難以估價的文化資本,甘肅各民族人民創造出了優秀的民俗文化藝術品,在全省形成了具有甘肅特色的文化產業,它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夜光杯、洮硯,還是藏戲、花兒、磚雕、漆雕等,無不吸引著海內外有關人士的目光,這些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旦開發利用,經過發掘、整理和包裝後一定會形成一個個極具品位的文化產品。